No menu items!

    长辈固执讲不听 三步骤哄到他们「自愿健康」

    在令人自愿健康的第一步骤中,关心对方的问句是必要的,这能够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示意图,非新闻当事者。(取材自pexels.com@Andrea Piacquadio)

    我太太有一次去看中医,一进门就看见候诊区摆着一本我的书。她跟我说的时候,我又惊又喜。还记得她转述医师的话给我:「中医师说,这本书是他看完电子书后,觉得很感动,才又多买一本实体书放在诊所,想在每一天看诊的时候提醒自己『别照本宣科,记得给民众做得到的健康建议』。」

    我曾在上一本书中提到「说服人的人情味五步骤」。这五步骤是我特别考取台师大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研究所,把学习到的人类行为科学、心理学引导技巧,应用与浓缩整理而成。这些技巧,很意外地,师大的心理学老师看到我的书之后,突然在走廊上拦住我,问我是不是作者本人,还说我真的应用得很好。甚至,日前我到电台受访时,主持人临时抽考我她朋友难以说服的例子,我就照着这些步骤实际做一次,果真帮她找到了「做得到的健康建议」,朋友马上被成功说服。

    这些日子以来,原先的五个步骤已经渐渐被我浓缩更新成「三个步骤」,但应用范围更广,不但可以用来协助医疗人员说服病人,病患家属也可以用来说服家人,甚至让病人用来引导自己。送给你!

    这三个步骤分别为:收听障碍、组队邀请、替代方案。

    收听障碍

    到底我们用到了哪些行为科学、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在这里会直接省略不谈(不然太难了),我直接教你怎么用就好!

    简单说,就是要完成「我们一起找出一个,不但可以○○○,然后×××疾病又可以控制很好的方法,好不好?」这句话。

    为了要完成这句话,我们必须在和平讨论出答案之前,先「询问」对方「无法达成健康背后的障碍」在哪里,这就是「收听障碍」。

    举个例子,例如我妈的障碍是:中午必须吃便当,下午才能好好打扫上班;例如林爸爸,他的障碍是:不喜欢喝水,又要吃卖不完的水果;例如你们家奶奶可能是:膝盖不好,不想运动,因为关节退化;又或者是:哥哥加班到太晚,所以必须吃消夜……以上这些全部都是所谓的「障碍」,也就是「前提」。

    没有人会故意让自己生病,如果有人始终无法运行健康的行为,那就表示,目前的他,正在把「自己的健康」排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后面。每个人对于每件事的轻重缓急,都有不同的「前提」,抑或是变健康之前必须考虑进去的「优先事项」。

    在令人自愿健康的第一步骤中,关心对方的问句是必要的,这能够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你可以问对方:「阿嬷,我知道你也很担心糖尿病,那是什么原因,让你那么常吃巧克力呢?」「哥,我知道你很在乎健康,那是什么原因,让你那么常吃消夜呢?」

    请注意:这时一定要用「什么原因」这四个字来发问,而不要问「为什么」。因为前者听起来比较像是了解原因,后者听起来根本就是找人吵架(不相信你自己念念看)。

    只要你敢问,他就一定会讲,少数情况他可能会一边讲一边嫌你啰嗦、或讲得不清不楚。没关系,这一步骤的关键就是「好想听他说」。你可以带着关心他的语气追问、或趁他心情好的时候多问一遍、或旁敲侧击地向其他家人朋友打听,只要能问出障碍,我们就完成了句子中○○○的部分。

    剩下句子中×××的部分,就把「想要控制的疾病」放进去。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模仿我完整地说出这些句子:「我们一起找出一个,不但可以吃消夜,血糖还可以控制好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找出一个,不但可以不吃止痛药,疼痛还可以控制好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找出一个,不但下午可以吃一些点心,体重还可以控制好的方法,好不好?」等等,伴随着各种情况任意变化。

    「收听障碍」,为了创建信任,这步骤十分重要。

    组队邀请

    组队邀请,就是问出关键的这句话:「我们一起找出一个,不但可以○○○,然后×××疾病又可以控制很好的方法,好不好?」

    在心理学上,「我陪你一起思考」比起「请你自己把事情做好」更让人有随时都能准备好的安全感。更何况,我们刚刚已经听了对方的障碍与前提在哪里,然后,你还把这障碍特别放在心上,带入接下来的话题里,对方当然会心存感激:能继续吃消夜、不饿肚子,然后疾病又可以同时消失,当然很好啊!当然会想请你多说更多。你看,他开始想听你说话了!这表示我们悄悄地把他的耳朵打开了。

    很多人向我抱怨家人讲不听、病人说不动,通常就是忽略了「协助他将耳朵打开」的这个步骤。毕竟没有人会觉得「慢性病控制得很理想」是件坏事。而且你刚刚又注意到了对方做不到的小地方。说真的,问问题之前,通常你早就能预期对方会说出「好」。当你说出这句魔法语言,组队邀请,这一步骤也紧接着完成了。

    这步骤最难、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就只有「诚意」—就算你根本还没想出答案也没关系,一样照问。因为我们要的是「我们来一起找」嘛,没答案也很正常啊!

    很多时候,要不要做或不愿意做,都只是因为输给了心魔。记得还在念大学的时候,老师教了我一件事情:「仔细看好了,如果病人是面带微笑地走出诊间的门,他的病一定会好。」相信我,问就对了,只要你有诚意问,对方也就没有不「陪」你一起完成的理由,进而答应你一同寻找「改变的可能」。想改变全家人的未来,我们总要成为第一个愿意问出口、伸出手,主动「组队邀请」的人。

    「我们一起找出一个,不但可以○○○,然后×××疾病又可以控制很好的方法,好不好?」

    「好。」

    然后你自然就走到了下个步骤。

    替代方案

    等到这时候,才是提供建议的时机。

    很多人常常按奈不住,过早提供建言:「你必须这样这样做」、「我都是为了你好!」我相信,你能得到的答案多半只有:「我不要」。如果你总是说服失败,我十分建议你回头查看前两个步骤有没有确实完成。

    不过说起来,找替代方案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但这一步骤并不需要学医的人才能完整运行。不然我问你,帮妈妈找健康餐盒、帮林爸爸找花果干茶和枸杞茶、帮奶奶找免费的YouTube 运动影片,难道医学院真的会教这些吗?当然不会。这步骤最重要的其实是:仔细观察生活。把你心里好不容易想到的答案讲出来分享就好,甚至让聊天的对象看看你绞尽脑汁、替他设想的样子也很棒,代表你是确确实实把他的烦恼放在心上。

    环岛演讲接触三万多人的经验告诉我,在这步骤中,答案通常都是对方靠自己想出来的,你的分享只是用来抛砖引玉,帮助对方举一反三而已。稍微聊一聊天,对方自己就会给出更合理的解方:「其实我很会煮茶叶蛋喔!」

    另外,再补充一下:当你们真的找到了适当的替代方案之后,可以再多问一句:「你真的喜欢吗?不喜欢我们要换一款喔!」给他台阶下。此外,还可以再问他:「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呀?」来引导他说出确切开始运行的时间点。毕竟,有谁会不喜欢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建议呢?

    我很喜欢一句话:「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牠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嗯,既然总有一天,照顾家人的重担很可能落到我们肩上,与其依赖外在环境,不如早点把自己的翅膀训练得足够强壮。

    希望总有一天,全台湾能够超越三百万户家庭,像这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做得到的健康建议」。这就是我环岛演讲至今,一直在倡导的事。

    以上,收听障碍、组队邀请、替代方案三步骤,完整地送给你。

    家人的健康,也交给你了!

    三步骤之外—那些说服失败的经历

    「令人自愿健康的三个步骤」说穿了,是我用来提醒自己:「当我说得越多,越能够掌控局面」这句话其实是错的。因为话如果讲太多,而且都是单方面我说你听,这样的对话方式只会让你「更了解我」,而我始终「不了解你」。

    说服家人失败之后我才明白,想说服或引导一个人,我们应该更在乎「对方」有什么愿意更健康的动机。就像人际关系时常提到的互相理解,如果你是真心想与他人创建关系,就给他们多一点机会阐述自己的理念。虽然他的说法可能忙中有错,或每个人背景不同因此多少有些误解,但至少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一问一答之中,重新用他们的视角看事情,知道对方更在意什么、了解他的价值观和信念。这时,所谓的「同理心」也会渐渐浮现。

    简单地说,只要习惯去「收听障碍」,你的对话方式自然就会从命令转变为问句,并在「组队邀请」与「替代方案」时,给足对话空间,让人更自在地敞开心扉、让我们有架构地倾听对方、用更聪明的方法进入对话。

    有时候,建议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有可能刚好不适合这个人,所以争吵谁对谁错一点意义也没有。以我妈为例,糖尿病医师请她多运动、饭少吃一半、鸡腿去皮,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医师从来没有问过妈妈是做什么工作。如果可以稍微问一下,知道她是「清洁阿姨」,我十分相信,医师绝对不会给出:回家必须多运动的不合适建议。很多给建议的一方无法意识到这点,每次给出建议之后,一次次发现家人不想听,或是来看诊的病人不听话就会很生气,因而陷入「谁对谁错」的争执陷阱里。这不就跟我当初不懂事的时候,拿出文献,硬要跟爸爸吵得不可开交一样吗?

    「明明我对,是你不听话!」但这些根本不用吵,既然双方的目标都是健康,为什么还会吵架呢?如果你要健康,我也想要你健康,我们就不需要去争论谁的建议比较好。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真的很想从一开始就换个方法,重新问问我那位辛苦在工地上班的爸爸:「爸,我们一起找到一个,你可以继续维持工作,但不要得癌症的方法好不好?」然后我们的共同答案就会是:烟酒槟榔戒不掉就「先不要戒」没关系,但我们要增加定期筛检的频率,提早发现提早治疗。

    在「符合人性的卫教本事」课程中,我总会用〈猫的报恩〉故事比喻:如果你曾经帮助过一只猫,通常这只猫感谢你的方法,就是叼一些死老鼠、死麻雀等等小动物的尸体来放在你家门口。

    我想问你,这样的礼物你有需要吗?(听众摇摇头)

    是啊,但对猫来说,牠好心好意地抓礼物来给你,你还要感激牠、摸摸牠的头,不摸牠还会生气哩!

    反过来说得夸张一点,如果今天猫叼的是黄金三两或一克拉钻石来给你呢?收下来吗?当然收啊!而且你应该开心地连猫都抓回来领养了吧!

    哈哈,这就表示,我们给建议的时候,别再用「猫的思维」了,若想说服一个人,就想一下这个人需要什么,不要光用自己的「猫脑袋」胡思乱想。

    《健康到最后:预防卧床,无憾善终的本事》。(圆神提供)

    (本文出自《健康到最后:预防卧床,无憾善终的本事》,圆神/胡廷岳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纽约世界书局购书专线:718-445-2665转1)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