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是否有必要砸窗 应该问问现场乘客的感受(图)

    7月2日晚,K1373列车突发事故导致断电滞留,一名男性乘客砸窗通风,在网络引发热议。7月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发布情况说明称,当时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铁路公安对砸窗男子只是进行了批评教育。

    从铁路部门的回应来看,对破窗的担心不无道理: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发生旅客下车摔伤等人身安全风险。

    而且,从通报能看出,列车也做了相应的应急措施。比如,将各车厢乘务间、厕所、洗脸间、车厢内80余个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进行通风降温;将班组自带的40余瓶矿泉水发给旅客等。常规措施,铁路部门似乎已经都启动了。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现场的闷热环境,有没有达到需要砸玻璃通风的程度呢?这个问题恐怕就不好简单判断了,情况说明中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温度、湿度标准。

    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去判断。从网友发布的视频能看出,车内多名乘客满脸大汗,一名工作人员上衣也已湿透;从通报的情形看,已经有女性旅客反映头晕。而中暑、热射病等会引发脏器衰竭、危及生命,已经是一种常识。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是一种不容小觑的健康风险,也足以让乘客感到焦虑。

    所以,该不该砸窗,也不妨多问问现场乘客的感受。这种询问,也不只是字面意义的问,更应是尊重现场的判断:在当时那种环境下,难不难受、要不要砸窗,更应当尊重的就是深处事发地乘客的意见,去理解他们的处境。

    仔细看看通报也能发现,砸窗使用的是消防安全锤,这本身就是一个应对紧急情况的救援设施。这种设置本身也说明,紧急情况下是鼓励人们想办法自救的。至于对紧急情况的判断,究竟是要求“严谨、细致、精确”,还是应当宽松一些,当预见到危险苗头时即果断出手,这其实是很值得讨论的命题。

    这起事件引发的讨论,不只是站队那么简单,更应当导向应急措施的思路梳理。视频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破窗之后,迅速有一位工作人员挡住了这扇窗户。客观来说,他也在尽责,害怕破窗之后乘客跳车,引发其他风险。但如果当时思路可以变通一下,比如是否可以先打开车门,并提醒乘客不能下车?

    我们都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核即是,为了生命,是需要变通和果断的。这个启示能不能更好地融入管理措施中去,相信也是这起事件背后人们的共同期待。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