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卫福部长照3.0政策,拟将「成功移除鼻胃管」计划纳入住宿型机构,减少住民长期依赖鼻胃管。特别是失智症患者,每年约有12万人使用鼻胃管。医师指出,虽国际研究证实,鼻胃管对减少吸入性肺炎、延缓体重下降效果与经口进食差异不大,但部分家属、医师及机构仍将插鼻胃管视为患者的「保命手段」,加上喂食时间长、人力压力大,移除管路更为困难。
台北荣总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说,随着老化,咀嚼、吞咽功能逐渐衰退,但晚期失智患者为加倍严重,因出现吞咽困难,导致无法摄取营养、体重减轻,失智症医疗团队会教导家属先将食物剪碎或添加增稠剂,甚至使用食物调理机,以少量多餐方式补充营养,延缓失智者使用鼻胃管,但若家属人力不足或无法照顾,最终仍选择鼻胃管,部分安养机构也将「是否接管」作为入住门槛,进一步提高插管率。
其实,许多失智症者不愿意插鼻胃管,傅中玲说,临床曾收治一名失智者,由于病情因素被其他医师插了鼻胃管,但来到门诊时,家人表达愿意花时间照顾,那她觉得可以移除,因患者还可以理解一点点别人说的话,当他听到可以移除鼻胃管时,真的是喜极而泣
但即便病患有意愿拔除鼻胃管,若照顾环境与医疗建议未同步,常出现医师重新插管的情况。傅中玲说,即使理解插管无显著好处,但部分医师为避免风险与纠纷,确实倾向保守处理,建议卫福部应创建完整的照服员训练、医疗端共识、家庭卫教与奖励制度,否则,缺乏人力支持与制度诱因,难以真正改善长者生活品质。
台湾居家服务策略联盟理事长涂心宁说,年长者留置鼻胃管比例偏高,原因之一是医事人员或家属觉得照顾方便,但现在中老年人不喜欢插的「长长的象鼻」,走在路上被人歧视,或自认矮了别人一截,且插入时,由于不舒服,患者常表情狰狞、全身抽搐,虽然现在可以利用超音波辅助,不会太过痛苦,但如能移除鼻胃管,长者移动方便,还可以外出旅游,提升生活品质。
「多年前到日本参访,竟被评估未来是吞咽困难的高风险族群。」涂心宁说,新冠疫情前几年到日本参访,对于日本针对口腔健康、吞咽功能等设有口卫士,印象深刻,口卫士可以直接为民众进行简易评估,当时她亲身体验,而被告知咀嚼肌力量较弱,未来是吞咽困难的高风险族群,借由口卫士教导可以通过吹气球等方式,加强训练咀嚼肌。
涂心宁说,台湾未来可引进简易评估工具,在社区、机构提前评估及早预防,针对50、60岁族群应给予充分的卫教资讯及宣导,包括如何远离鼻胃管,及移除鼻胃管有何好处等,甚至可以将不插鼻胃管纳入预立医疗决定,兼顾晚年时仍保有生活品质及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