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日报今天发表分析文章指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有一套酝酿多年的抗美大战略,正与美国打一场持久的冷战,借由相持使美国的压力趋于可控,为中国追赶美国赢得时间。而习近平这套冷战思路,来自美苏冷战中苏联失败的教训。
这篇以「习近平已为与美国打冷战准备了数十年」为题的文章形容,在美中对抗中,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正在发动经济攻势,至于习近平则在打一场冷战。与川普经济攻势不同的是,习近平坚持的是更持久的「冷战式」较量,内核目标是实现「战略相持」。
北京的政策顾问们透露,习近平深知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持续占据优势,因此他力求避免直接对抗美国,而是在「持久的全方位竞争」中维护中国的利益,目标则是实现毛泽东所说的「战略相持」,也就是一种「持久的平衡状态」,使来自美国的压力变得可控,进而为中国追赶美国赢得时间。
文章说,习近平从苏联解体中总结出的教训有几个关键。一是经济,苏联将经济赌注都押在重工业上,重点是能源和武器。相较之下,中国试图生产「方方面面的产品」,以增强国内经济抵御美国贸易和技术限制的能力,同时继续利用全球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二是地缘政治,目标是避免像苏联那样被孤立。具体做法包括削弱美国的联盟,同时促进中国主张「多边联盟」,也就是各国与多个全球大国接触合作,而不是选边站队。
三是继续推进中国的军事建设,但避免与美国陷入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过去3年,中国国防预算年成长率稳定在7.2%左右。这一增幅超过了中国的经济成长率,但国防预算总额仍低于中国国内生产毛额(GDP)的1.5%。
四是进一步加强中共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全面控制,而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文章提到,习近平经常将苏联解体作为中国的前车之鉴。2013年1月他就任总书记不久,就在一次对党内高官的内部讲话中说,「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个自问自答背后的意思是─党绝不允许任何对其权威的挑战。
习近平在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就曾将苏联解体作为警示案例,指意识形态退化和政治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但即使在当时,中国官方对冷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中共政权)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灭亡」,习近平尚未将中国视为能与美国较量的竞争者。
报导提到,事情的转折点,是川普2018年第1个总统任期内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川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向习近平表明了美国维持自身霸主地位的决心。前述北京顾问表示,由于经常对川普的施压策略措手不及,习近平等领导层开始重新评估冷战,把重点转向「如何与美国进行一场冷战,并最终取胜」。
2020年,在COVID-19疫情导致美中关系几近中断之际,习近平推出了其新冷战战略的第1个要素─「双循环」,旨在避免中国受到外部尤其是美国的冲击;而在继任总统拜登(Joe Biden)延续川普的对中强硬政策后,习近平与美国打持久战的决心更加急迫,中国更强硬地表明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且向俄罗斯靠拢。
曾在欧巴马(Barack Obama)政府担任高级国安官员,现任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麦艾文(Evan Medeiros)便直指,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都在为与美国的长期斗争做准备。
前述的北京政策顾问表示,习近平对党内的忠告是「保持耐心」,因为他坚信,全球力量平衡终将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而中国正在善加利用这种环境,为未来的竞争设置有利条件。像是川普政府解散了美国的外援机构,让中国有机会填补空白。
如今,除了贸易谈判,中国还希望恢复那种在美国看来是浪费时间的定期对话。对习近平来说,这是一种争取时间的策略。美籍华裔政治学者裴敏欣就认为,中国方面「完全打算采取强硬手段,把事情拖下去」。
尽管如此,习近平这一冷战策略能否成功,还远未确定。他推动「大国竞争」所采取的政策,有可能加剧中国国内经济困境;而中共的指挥和控制,正在扼杀民营部门活动;至于旨在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政策,尤其导致不断加深的通缩循环。
但报导指出,对习近平来说,为了实现「拖垮美国」的长期目标,这一切或许都是可以容忍的副作用。1970年代担任时任美国国务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经济顾问的霍马兹(Robert Hormats)说,习近平的目标是在这场长期竞争中取得技术领先地位,并发挥更具影响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