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比利时,阳光明亮,夏天的城市看起来一切如常。你开车行驶在公路上,隐约看到前车拖拽着什么东西。你出于好奇,或是善意的担忧,仔细看了一眼,却发现——
那是一条已经了无生气的狗。
就在这个寻常的午后,一条德国牧羊犬被人发现在城市公路上,被活生生地拖行数公里,直到死去。牵引它的,不是猎枪,不是捕兽夹,而是它主人的汽车——狗的牵引绳被夹在车门里,它的尸体像一块被遗弃的破布,在时速80公里的柏油路上被硬生生碾成血迹斑斑的一团。
那一刻,路人Victoria正开车路过。
她当场崩溃。
“你疯了吗?!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Victoria拼命按喇叭,试图拦下那辆车。那男人终于在一处停车带刹住车,从驾驶座下来,面无表情地走到她车窗前。
“是你在按喇叭?”
Victoria质问他:“你这样对狗正常吗,不觉得可耻吗?!”
男人冷冷回了句:“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是我的狗。”毫无感情的态度,让人不寒而栗。
然后,他走到车后,把那条已经死去的德国牧羊犬,像一件无用的行李一样随手塞进后备箱,头也不回地开走了。
这场对话,被Victoria记录下来发到了Facebook上,很快便刷爆互联网。她激动地控诉:“这种人永远不该有养宠物的权利!大家帮转!”
Victoria虽然气愤,但尚有理智。她在帖子里给男子的车牌打了码,没有透露任何个人信息。然而,在信息密集的时代,没人有秘密。
一条帖子如滴水入油锅,社交媒体瞬间爆炸。“网络侦探”们出动,可能是狗主邻居,愤怒的动物保护者,又或者为动物打抱不平的网民。
没过多久,男子的名字、照片、公司信息和家庭地址,都被公之于众。
铺天盖地的辱骂、恐吓短信砸进他社交账户、邮箱。一份网络请愿很快获得五万多个签名,要求将此人送上法庭。
网友说:“要为被拖行的狗讨回公道!”
一时间,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拉开序幕。网友的愤怒在情理之中,但这场“网络征讨”并未止于书面文字。
7月7日凌晨3点30分,警方接到报案:在比利时东南小镇Oupeye,一栋住宅起火。消防赶到后确认,火是有人故意点的——而这栋房屋,正是那名男子的家。
火势猛烈,房屋被烧毁,但所幸,男子当时在家并没有丧命。他侥幸逃出。
“我们从一只狗的悲惨死亡,走向对一个人的追捕,”当地市长Serge Fillot无奈地说:“这是不折不扣的私刑,是谋杀未遂。”
对虐待行为的声讨逐渐膨胀,演化成超出法律底线的暴力回击。这场事件,撕开了现代社会的两个裂缝:
一是对宠物的不负责任,二是对暴行反击的“正义失控”。
狗死得可怜,是毫无疑问的。一个人能如此对待自己养的动物,冷漠至极。哪怕他的辩解是“狗自己跳车了我没看到”,也无法遮蔽那句“那是我的狗,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背后的冷血。
养宠物不是一时的陪伴幻想,它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承诺,一份不容随意抛弃的责任。
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脱轨的不仅是责任感,还有打抱不平的正义。
我们都曾在网络上看过义愤填膺的呼吁。某个动物虐待者,某个校园欺凌者,某个职场性骚扰者——在情绪高涨的正义呼声下,总有人愿意“做点什么”,结果却是“烧他的家”、“打他的家人”、“人肉他的孩子”。
正义被过度激化后,也可能成为最伤人的利剑。
“以恶制恶”的爽感总是大快人心,尤其当它发生在别人身上,成本不是我们承担时,我们更容易拍手叫好。
但请想一想:如果那名男子在火灾中丧命,如果这场火累及他的家人、邻居,会不会又成为另一篇“正义过火,酿成惨剧”的悲痛新闻?冠以“正义”之名的暴力,仅仅是余波也可能酿成惨剧。
我们太习惯用“二元对立”去理解世界:好人 vs 坏人,恶人就该遭报应,恶人没有人权。但现实不是漫画。一个人恶行的严重程度,不该决定另一个人可以如何违法地报复他。
真正的文明,不是对坏人的无限清算,而是对制度边界的敬畏。
打抱不平是本能,但底线不能被踩碎。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能在情绪最汹涌的时候,选择不成为野兽。
无辜生命的逝去,应当换来警觉,而非借机泄愤。真正的补救是重建责任的边界。
在养宠物前,先衡量自身生活状况和经济能力。如果无法保证它的安全;如果会在它老去、病了、累了之后变得不耐烦;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取悦自己的工具”——
那么请,不要养它。
每个宠物都是一段生命故事的开始,而不是一段冲动的消费。
一只狗被拖行致死的画面令人愤怒,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做第二个失控者。
从爱动物开始,从约束情绪开始。真正的“文明”,不靠愤怒赢得,而是靠克制守住。
-END-Ref:
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il-traine-son-chien-mort-derriere-sa-voiture-sur-plusieurs-kilometres-des-internautes-le-retrouvent-et-brulent-sa-maison-08-07-2025-JTWV4PLMMNHBTGJXSO3FLSA7EI.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