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桃鱼子酱
2025 年 6 月,安徽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门前,内科医生张栋掏出手机,一点点拍下医院的老痕迹,上传到自己的老博客上——这个老博客没几个人看,但是却有着这家医院从解放军医院到现在的很多历史照片。
「再过段时间,旧院牌就要彻底摘掉了。」
根据霍邱县卫健委的决策,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将与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二甲综合)合并组建新的霍邱县人民医院。官方文件解释:「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和大型医疗设备等重复性投入建设」,解决「优质资源分散、大而不强」的困局。并明确提出,要「以三甲医院创建为载体」。
霍邱县卫健委官网截图
无独有偶,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佛山,南海区第五、第六、第七人民医院刚刚完成合并组建的大沥医疗集团,正高调挂牌「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这家新诞生的医疗巨无霸瞬间跻身大湾区医疗规模前列。
医院合并大戏,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上演。
席卷全国的医院「联姻潮」
霍邱县和南海区的医院联姻绝非孤例,甚至可以说只是最近几年医院「合并联姻潮」的几朵潮头的浪花。
事实上,从 2023 年以来,公立医院合并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国。
2023 年 6 月,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分别牵头整合当地皮肤病防治院、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组建了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和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同年 3 月,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组建成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4 年,也有宜兴市人民医院联合第三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成立医疗集团,山东淄博市第一医院和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职业病防治院)合并等地方重量级联姻。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家医院合并联姻的通告背后,都有着自己的诉求和故事。
从合并模式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种,「专科互补型」。
最有代表性的互补案例就是妇女儿童类医院。面对「产科寒冬」,大量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面临生存危机,寻求和相近的专科医院如儿科医院寻求合并。
第二种,「强弱整合型」。
对于不少三甲综合医院来说,合并专科医院是快速增加医院实力的不二法门。
比如福州组合建立的两家总医院均有当地的专科医院加盟:福州第一总医院以福州第一医院为主,纳入了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福州儿童医院;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州市妇幼保健院则被福州市第二医院纳入囊中,成立福州第二总医院。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第二总医院官网截图
第三种,是非三甲医院合并的「抱团取暖型」。
佛山南海区三家二级医院合并组建大沥医疗集团最为典型。三家中等规模医院通过整合,打造区域性「超级医疗体」,共享 1620 张床位资源,以创建三甲医院为共同目标。
以及我们开头提到的安徽霍邱县两家县级医院的合并也属此类——县一院为三级综合医院,县二院为二甲医院,二者合并组建新的人民医院,目标同样是冲刺三甲。
还有一种,则是三甲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强强联合型」。
如 2023 年 6 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组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举成为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这类合并旨在打造区域医疗「航母」,提升整体竞争力。
那么,在合并了之后,医院的日子真的更好了吗?
大医院求发展,小医院求生
实际上,医院合并大潮背后,隐藏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逻辑。
《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立医院需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 年)》更是要求,原则上,到 2025 年末,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举办分院区不得超过 3 个。
跑马圈地、大建新院的时代似乎已然落幕,但医院的发展该如何继续?
「在明确不能大肆扩张新院区的情况下,和地方医疗医院合作,或者直接合并,成为三甲医院突破发展空间限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新路径。」一位某东部地区省级卫健委人员这样评价。
最立竿见影的体现在于医院排名。如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在合并后打破了「5 年 A 级」的稳定成绩,突破到 A+,跻身全国前 10%。
一位福州本地的泌尿外科医生余姚透露,此前福州市一院二院虽然都是三甲医院,但综合影响力和患者吸引力要逊色于医大附一、协和和省立医院等顶尖医院。「但自从合并以后,总体规模上,现在是竞争得有声有色。」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大医院在合并中做大做强,而另一方面,对于许多非三甲的小医院来说,合并更多是生死攸关下的抉择。
根据 2021 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在二级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仍有 43.87% 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小鱼能否通过合并成为大鱼,争取提升到三甲或三乙医院,成为不少医院甚至是地方医疗系统的破局之法。
霍邱县的情况就很具代表性。两所医院规模不小,却都不是三甲。二者的医疗资源整合,也可以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和大型医疗设备等重复性投入建设。
非文中医院(图源:图虫创意)
相似的危机,甚至部分三甲医院也并非高枕无忧。
在包邮区某刚完成合并的两所三甲医院中,一名内科医生介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一家三甲医院效益并不好。「在暴雷之前赶紧合并续一波命,我们的绩效也开始共享了。」
一位黑龙江省某地卫健委人员表示,还有不少三甲专科医院都在寻求加盟到高校医联体或抱团在同一医联体之中。「合并的三甲医院可能越来越多,这一位是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一步。」
合并之后,有医生被解聘了
医院合并不是请客吃饭,几家医院的大展鸿图背后,也意味着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正在面临打碎重组的未知。
「说是错位发展,会不会变成一个院区重点发展,另一个被边缘化?」
「X 院 X 科那么厉害,会不会到时候人家主任调过来,我们这帮老人就要走了?」
「行政岗位肯定要裁人,谁会留下?」
合并方案公布后,霍邱县的张栋医生表示几个医护同行群里很多人都揣揣不安地讨论着。
类似的担忧在全国不少合并案例中也同样存在。
原东北某妇幼保健院,现某医科大学联盟成员妇幼分院的儿保科医生刘瑞红(化名)说,妇幼保健院是当地市民除了省会三甲以外的不二选择,「很多老医生都是看着一家三代人这么成长过来的,有的妈妈在这里出生,孩子还是在这里出生。」
在合并之后,医院为了评创更高级别的医院,在今年医院大会上表示要引进高水平人才以符合考评指标。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从前的老医生们纷纷解聘或是不再续聘,与此同时则加强对外招聘,尤其是在医科大学体系内招聘高水平人才。
图文无关(图源:视觉中国)
但刘瑞红同时表示,由于医院只是合并为医院分院,设备设施和相关待遇仍为原先水平。这导致很多年轻人引进之后,发现医院「名不副实」从而闹出了很多乱子。为了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妇幼科内有很多省会医生过来挂职,但日常出诊很少。
「现在很多患者来了,发现找不到省立来的医生,原来熟悉的老医生还被解聘了,闹出了不少矛盾。」刘瑞红说,目前许多老医生被区立医院返聘,很多患者也跟了过去。
另一位在南方省份经历医院合并的神经内科医生秦羽佳(化名)坦言:「合并半年,最明显的变化是会议变多了,OA 系统里待审批流程翻倍,现在医院还申请了实习基地,还有很多带教学生的任务。」
谈及实际获益,他列举了三点:检查设备共享更便利;转诊患者不再需要重新建档;科研申报平台更大了。
「明显感觉到合并以后,医院找到了更多的科研机会和基金项目机会,之前我和我师兄因为医院数据不互通很难一起合研项目,现在就没什么阻力了 。」
图文无关(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医生个人的磨合以外,两个曾经互相独立的管理团队如何协调成新的家庭,对于很多医院集团来说,也是最大考验之一。
广东某医疗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某社会医学博士孙聪表示,现实运作中,尽管许多医联体早期目标十分清晰,但后期往往因「各家院区经济独立核算」等历史遗留问题,陷入「名为一家,实为诸侯」的窘境。
「就像我们说三甲医院会虹吸其他小医院,实际上在合并医院内部,也存在小医院被大医院虹吸的情况,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僵化。」孙聪说。
「很多医院合并后的主要目的都是成为三甲,好像成为三甲就是万事大吉。」孙聪评论道,「但实际上三甲也有三甲的烦恼,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三甲在合并或者被合并。」(策划:z_popeye|监制:islay)
题图来源: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