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窝囊旅游” 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组图)


    这两天,我去山东临沂看望了一个老朋友老谭。

    老谭是当地文旅部门的负责人,说起他们最近费县新上线的一个“窝囊版”漂流,神秘兮兮地给我卖了个关子:“熙少,你一定没玩过,来体验一下吧!”

    虽然这项目光听名字就有点打击自尊心,但人到中年,我还是没忍住问了他一句:“这真的不危险吧?”

    他没多解释,只说:“兄弟,你对漂流有阴影是吧?放心,这个不一样。”

    那天上午,阳光很好,温凉河的水面看起来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我换好救生衣,站在浅滩边,工作人员拿着小喇叭喊:“等下自己慢慢躺下,放松就行,不用手划,不用担心翻。”

    我有点不自在:“就……躺下是吗?”

    他点点头:“对,随波逐流。”

    我在心里嘀咕:这算漂流吗?跟我想象中的刺激水战一点都不沾边,更像水上世界里的懒人河。

    可等真躺下去,水面微凉,脑袋被轻轻托着,耳朵里全是水声,头顶是白云飘过,心脏那种必须马上干点什么的紧张感,忽然被洗掉了一半。

    头几分钟,我还想挣扎着找点刺激感,但越漂越觉得,轻松就挺好。

    等漂完上岸,我刷手机才发现,社交媒体上关于“窝囊版”漂流的短视频已经有好几百的播放量。

    有人在评论区调侃:“像古代弃婴一样被放生。”还有人说:“这太适合我了,‘又菜又爱玩’的理想状态。”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窝囊版”漂流不是个例。

    广西桂林猫儿山、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都在推类似项目,只要有一条不湍急的河,就能开发出一条“平躺漂流线”,安全员时刻盯着,水深不会过膝,甚至连漂完以后都有姜茶可以驱寒。

    这年头无奇不有,除了漂流,蹦极也出了“窝囊版”。

    浙江云上草原景区原来的蹦极项目,跳台有几十米高,站上去就心跳加速。

    后来改成“减速下落”,那根绑在脚上的绳索,不再猛地把你往下拽,而是先让你感受到一点点失重,再平稳落下。

    从前,蹦极是勇敢者的游戏,现在,它变成了可以拍视频打卡的温和挑战。

    去年,这个“窝囊版”蹦极推出后,暑期客流翻了五六倍。有游客干脆蹦了四五次:“反正不吓人,拍出来的效果也好。”

    再往上数,浙江神仙居、天屿山的网红登山电梯,同样是“窝囊版”爬山的代表作,一步不爬,也能一览众山小。

    社交媒体上,不乏网友评论,与其说这是旅游,倒不如说是在复读机式打卡,但获得更多点赞的却是,“这恰恰是最舒服的选择。”

    原来,很多年轻人早就不把旅游当作体力竞技了。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窝囊版”漂流、蹦极这些项目都会笑:“这算漂流?不就是在水里泡澡吗?”、“蹦极要慢慢放下去,还叫什么蹦极?”

    笑归笑,利山涧、云上草原这些景区老板大概也不会跟你争。

    他们只会看一件事: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我这几年跑了国内不下三位数的5A、4A景区,发现一个简单却扎心的事实:刺激项目永远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安全、简单、好拍照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偏好。

    但以前,我们的景区经营者习惯把这两拨人混在一起,结果想刺激的人嫌太假,想轻松的人嫌太累。

    不管怎么平衡,注定有人失望。

    但这些年抖音、的爆发,改变了生意逻辑。

    人们开始用十几秒决定一次旅游消费,看见别人漂流,看上去很轻松,水面很平,拍出来很美,“行,这我也能去。”

    你以为社交媒体只是帮景区打广告,其实它干的最大一件事是把所有旅游体验重新拆分成镜头里的画面。

    就像浙江云上草原的“窝囊版”蹦极,从项目改造到营销文案,全都围绕这一条主线,让恐高的人也敢来,来了也能分享。

    看起来就很安全,实际上一点也不危险,结束以后还能发个证书、挂个勋章,再配个“打卡成功”的话题,齐活。

    有人说这是把极限体验“降维打击”。

    当你认为蹦极必须极限挑战,它却悄悄给你一个低速下坠,再把恐惧压缩在最短一秒里,然后迅速切换成一段平缓的摆拍时间。

    最后一落地,工作人员递上证书:“您完成挑战了。”其实你心里的满足感,丝毫不比传统蹦极少,因为该装的X全让你装到了。

    这就是景区最聪明的地方,压根不再纠结过程是不是正统,只要能把参与人群做大,票房、流量、复购率都会跟着走高。

    有一次,我跟一位重庆的资深景区运营经理聊天,他和我说:“传统蹦极一年也就几千人来,“窝囊版”蹦极一个暑假能来几万人。”

    我问:“游客就不怕被人笑话吗?”

    他摇头:“你来都来了,拍也拍了,你不说他不说,谁知道啊?先体验一次,下次没准就敢整真的。”

    别小看这件事,在同质化严重的中国旅游市场,这种精准满足恐惧、满足虚荣、满足分享的能力,正是中国景区最顶流的生意。

    在回京的高铁上,我想起了一些曾经在国外的旅游体验。

    去年4月,我和几个朋友行走在西班牙北部的圣地亚哥之路上,5天急行军走了150公里,完成了这段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徒必走的“朝圣之路”。

    身边的出租车一辆辆过,但我们就是按照那个蓝底黄色贝壳标志,拄个登山杖一步步走,没有任何替代方案,走到腿软,脚底起泡为止。

    那时候我觉得,这才是旅行应有的样子,靠双脚丈量每一米,用体力和意志换一张站在终点圣地亚哥大教堂前独一无二的风景。

    徒步终点,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合影/旅界实拍

    可今天,当我在利山涧漂完那几百米的“窝囊漂流”,看着同行的人舒舒服服上岸,大家脸上都带着松弛的表情,我忽然有点动摇了。

    也许,这不是什么退步,只是旅游消费的进化终于走到了今天。

    你想要什么样的旅行,景区就给你什么样的产品,极简主义的野性留给冒险者,精细化的情绪套餐留给想放松的人。

    说白了,这几年,国内很多景区都在做一件事,把曾经只有极少数人能消费的体验,拆分成一份份不同门槛的产品。

    从贵州的“西天取经式漂流”到中年人的“躺平漂流”,从重庆以奥陶纪为代表的“垂直自由落体”到年轻人的“缓降蹦极”,背后不外乎如此。

    不把游客当成一个理想化的探险家,而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底线。

    所以,“窝囊版旅游”背后是一次极致的中国旅游产品分层,把“刺激型消费者”和“观光型消费者”彻底分开,各自有各自的赛道,各自有各自的票房。

    也许这就是“窝囊旅游”最厉害的地方:它把过去那些非黑即白的标准,拆成了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一小块。

    有人追求肾上腺素,有人只想在朋友圈里留个纪念,都可以被同一个项目温柔接住。

    而在欧洲的大多数自然景区,政府往往不愿意这么做,他们更在意保持原生态的神圣感,哪怕这会劝退大多数游客,但给山岳景区修路是不可能修的,满地乱石头上画个红油漆箭头就算尽到了义务。

    这完全是两种文化体系下的景区叙事,它们都存在,也都合理,是对游客参与感的不同定义。

    只不过,在中国,过去旅行是体力活,是必须流汗、必须战胜自己的事情,但在当下,越来越多、越来越累的人们更在意是不是能够在舒服的状态里,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而从游客角度来说,只要在那一刻你觉得值,就足够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