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美国计划制造几十亿只特种苍蝇 空投墨西哥(组图)


    新大陆螺旋蝇成虫(图片来源:USDA)

    卷土重来的新大陆螺旋蝇。

    撰文 | 黄雨佳

    审校 |clefable

    最近,美国农业部(USDA)计划将数十亿只特殊的新大陆螺旋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通过飞机空投的方式,释放到墨西哥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这听起来像是一部灾难片的开头,但实际上,这是USDA为了拯救畜牧业而采取的行动。

    新大陆螺旋蝇是一种生活在美洲的可怕生物,它因幼虫酷似螺丝钉的外形而得名。新大陆螺旋蝇最爱牲畜和人类等温血动物的伤口和黏膜,它们会在这里产下数百枚卵,而孵化出的幼虫则以活体组织为食。新大陆螺旋蝇的幼虫体长一两厘米,全身环绕着螺纹般的棘刺结构,它们会像钻木头一样,向下旋转进伤口,沿途不断啃食组织。


    新大陆螺旋蝇的生命周期(图片来源:USDA)

    随着伤口中新大陆螺旋蝇的幼虫不断孵化,受感染生物的伤口便不断扩大、加深,同时还会引发细菌感染。如果处理不及时,即使是一头健壮的牛,也可能在7到10天内因因二次感染、中毒或继发感染而丧命。

    当然,USDA计划投放的并不是这种普通、可怕的新大陆螺旋蝇,而是他们精心培育出的不育的新大陆螺旋蝇。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正在美洲蔓延的新大陆螺旋蝇疫情,减少畜牧业的损失。

    历史悠久

    事实上,“以蝇制蝇”的方法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开发出一种名为昆虫不育技术(SIT)的方法:他们用伽马射线照射了新大陆螺旋蝇的蛹,从而培育出一种特殊的不育雄性螺旋蝇。这些雄蝇虽然无法生育,但它们的寿命和交配能力却丝毫不受影响,简直是完美的“特洛伊木马”。

    一旦培育成功,这些不育雄蝇就能通过飞机空投和地面释放的方式被大量投放到环境中。雌性螺旋蝇一生只交配一次,一旦它们与这些不育的雄蝇交配,所产下的卵便无法孵化。这意味着,每一只与不育雄蝇交配的雌蝇,都将无法繁育后代,这会导致螺旋蝇的数量锐减。通过年复一年地持续释放,这种致命的虫害最终就能被彻底清除。


    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专门的辐照设备处理新大陆螺旋蝇(图片来源:COPEG)

    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明。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率先启动了通过SIT来清除新大陆螺旋蝇的计划。在1962年至1975年间,美国与墨西哥联手,每周培育并释放多达5000万只不育螺旋蝇,总计投放量超过940亿只,最终才在美国本土成功消灭了这种害虫。此后,墨西哥的恰帕斯州(Chiapas)也建立了一座每周能生产5亿只不育螺旋蝇的巨型工厂,到1987年时,墨西哥大部分地区的螺旋蝇疫情也已得到控制。

    1994年,巴拿马与美国合作成立了牲畜螺旋蝇防治委员会(COPEG),将这条清除螺旋蝇的防线进一步向中美洲推进。2006年,巴拿马宣布除达连省(Darién)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成功消灭新大陆螺旋蝇。在那之后,美国似乎摆脱了新大陆螺旋蝇的困扰,仅在2017年发生过一次小规模疫情,但也很快就被扑灭了。


    美洲清理新大陆螺旋蝇的历程(图片来源:COPEG)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胜利,在2023年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转折:新大陆螺旋蝇突破防线,卷土重来了。2023年7月5日,巴拿马宣布全国爆发新大陆螺旋蝇疫情,病例数量从原本的年均仅25例,激增至一年超过6500例。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病例如同燎原之火,迅速从巴拿马向北蔓延,一路攻占了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伯利兹。

    终于,2024年11月22日,墨西哥官方确认境内已有牛感染新大陆螺旋蝇,距离美墨边境仅1127千米。这一消息无疑让USDA感到高度紧张。一些官员担忧,如果无法有效遏制新大陆螺旋蝇的北迁,那么到2025年夏季结束之前,它们恐怕就会抵达美国边境。为此,USDA下属的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迅速响应,宣布自2024年11月25日起,暂停从墨西哥进口包括马在内的所有活畜。

    艰难处境

    你或许会疑惑,明明已经成功扑灭的疫情,为何会卷土重来?一些研究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导致新大陆螺旋蝇在北美重新出现并扩散的重要因素。更令人棘手的是,人类目前并没有针对新大陆螺旋蝇幼虫的特效药。这意味着,除了在感染后通过物理方式清除伤口中的蛆虫之外,繁育和释放不育的新大陆螺旋蝇,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但这次的反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尽管美国在过去拥有成功应对螺旋蝇疫情的经验,但随着美国境内疫情的消失,原本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螺旋蝇繁育设施早已停止运营;而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工厂也因资金中断,于十多年前停止了运作。如今,整个北美洲唯一一家能培育不育新大陆螺旋蝇的设施,只剩下位于巴拿马帕科拉(Pácora)、隶属于COPEG的工厂,这里每周能繁育超过1亿只不育螺旋蝇。


    卷土重来的新大陆螺旋蝇疫情(图片来源:USDA)

    但对USDA而言,每周1亿只的产量仍远远不够,他们希望将每周的螺旋蝇生产量提升到至少4亿只,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2025年6月18日,USDA宣布将投资850万美元,在得克萨斯州的穆尔空军基地(Moore Air Base)新建一座不育螺旋蝇繁育中心,并将于今年内启用。这里距墨西哥边境仅32千米,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的灭蝇行动中发挥过关键作用。如今,它将重启使命,建成后预计每周可培育3亿只不育螺旋蝇。

    USDA的布局远不止于此。他们还计划投入2100万美元,升级改造墨西哥与危地马拉边境处的一处繁育设施。该设施每周将能培育6000万至1.6亿只不育螺旋蝇,预计于2026年7月投入使用。如果这些新建和升级的设施都能全速运转,那么届时美洲每周的不育螺旋蝇总产能将达到4亿至5亿只,足以重新筑起生物防线。

    新大陆螺旋蝇的卷土重来,无疑为美洲的畜牧业敲响了警钟,也提醒着我们,即使是看似被消灭的威胁,也可能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死灰复燃。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