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很久没见这么炸裂的一家子了。先从两天前的一起从海口飞往青岛的“航班紧急医疗事件”说起。
登机阶段,空姐留意到一名女孩表情痛苦,手捂着肚子,似是腹痛难忍,一直在呻吟。
空姐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女孩说是痛经,随后去了厕所。
待旅客登机即将结束时,女孩实在忍不了了,招来乘务员,说:
“我好像要生了,刚才上厕所我摸到小孩头了。”
空姐震惊了,报告机长。
机长打开记录仪前往后舱,交流后得知,女孩是独自乘机,目前怀孕6个多月,才16岁。
机组人员立刻广播寻找医生,并清理出一排座位供女孩躺下。
问其家长联系方式时,女孩说父母对她怀孕这件事并不知情,不愿联系父母。
可人命关天,在机长的百般劝告之下,女孩提供了电话。
然而,她父母表示已被航空公司拉黑,无法乘坐飞机,只能开车再乘坐轮渡到达海口。
再联系女孩男友,对方说不过去不负责,就挂了。
这时候,女孩说感觉到孩子就要出来了。
地面急救人员正好赶到,及时对其进行接生。
整个机组人员都出动了,忙着调离临近女孩的后几排旅客座位,忙着用毛毯将分娩区和客舱进行隔离,忙着安抚女孩情绪,忙着联系市区医院接应。
估摸着20分钟左右,女孩诞下一名女婴,体重仅2斤。
可婴儿出生后并未有啼哭声,急救人员又继续在后舱对婴儿进行抢救工作。
幸好经过抢救,婴儿暂时脱离危险.
急救人员转而再对女孩进行救治,将其留在体内的胎盘取出。
此时,救护车已在升降车旁待命,随后将母女二人送往海口市妇幼保健医院。
第二天,女孩的父母报了警,希望孩子父亲能出来承担医疗费用。
经过警方调查,女孩及涉事男孩均为16岁,达到性同意年龄,且双方为自愿发生关系,因此不属于刑事案件。
联系男孩时,人家根本没接电话,女孩家长只好表示,会自行和对方联系,在医院休养了两天,目前已经出院。
网传女孩血液检测梅毒呈弱阳性,无法确定,通报里只说“涉及个人隐私,不便透露”。
最无辜的应该是那一飞机人,航班晚点乘客全误了事,机组人员个个写报告,还被那句“不便透露的个人隐私”弄得人心惶惶。
02
16岁,在飞机上生孩子,父母是航空公司黑名单,男友从头到尾没露面,还疑似携带传染病。
这些关键词,一方面让人觉得离谱到是编造的程度。
另一方面又着实刺眼,每一个分句,背后都是困惑和教训。
消失的求救信号
16岁的女孩怀孕,而她的父母和学校,竟然不知情。
乍一看觉得刺眼,可输入关键词,网上不乏类似的新闻。
蒲城县某高二女生,在学校操场后面的小巷里,生下一个足月儿。
这起“未婚先育,校内产子”事件在当地迅速发酵,记者追问校领导,一个足月生产的未成年少女,在长期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父母和老师竟然都没有发现吗?
副校长说:“我又不是妇产科医生,能一眼看出哪个学生怀孕了。”
完了似是觉得不妥,又找补了一句:
“这女孩是跟一个社会青年交往,我们班主任发现了,通知过学生家长,但是家长没上心。”
《你好,儿科医生》有一期,也是一个16岁的女孩,处了个18岁的男友。
发现怀孕,她独自去医院,神色淡定地要做人流。
医生报了警,然后打电话给女孩妈妈,说做手术必须有监护人到场。
谁知女孩母亲得知女儿怀孕后,除了责怪女儿不懂事,就是找男方要手术费和营养费,然后直接挂了电话。
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也不曾说要到现场陪孩子做手术。
比起一味责怪女孩,背后沉默的父母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试想想,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未成年的女孩们,或稀里糊涂,或清醒自知地怀孕之后,宁愿担惊受怕,独自消化这种绝望和疼痛。
用尽谎言去隐藏自己的身孕,也不愿向至亲至爱的父母,说一句求助的话,发出任何一点求救的信号呢?
乃至她们已经到了生下孩子的程度,朝夕相处的父母这才得以触摸到这隐秘故事的一角。
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家庭该有的状态。
普通家庭,但凡发现孩子有恋爱倾向,且经期异常,就应当有所怀疑。
哪怕查出怀孕,至少也会提前干预,完全可以不吃早孕这个苦。
这一系列悲剧的真相,在不断提醒我们:
比未成年怀孕更丢人的,是大人的忽视和推责;
比校内生子,飞机产子更疼痛的,是大人的监护失职和教育缺位。
频频被突破的身体底线
在Deepseek输入未成年人性行为等几个关键词后,它提供了几项数据。
“部分医院或地区的统计显示,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中,18岁以下的比例引人关注。”
“结合流产数据,强烈提示存在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情况,且年龄下线较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15-24岁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是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报告中病例增长较快的群体之一。”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青少年性行为低龄化趋势明显。
当满大街都是无痛人流广告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性教育的态度仍是遮遮掩掩,避而不谈。
可对性的好奇与困惑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就导致,很多孩子性知识的来源是小黄书,色情影片…
错误的代码,如何输出正确的程序?
一开始就没正确认识身体的孩子,当然不会认真对待性。
身体底线一再拉低,性无知,才是孩子的灾难。
想起妇科医生李琳写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姑娘,14岁,双胎妊娠,孕周14+,要求堕胎。
她老觉得肚子痛,以为有虫,就和妈妈一起去医院开打虫药,一检查,才知道是怀孕。
妈妈抓着她头发抽她耳光:“你才14岁啊!真是不知道羞耻!”
李琳说,到妇幼保健院堕胎的未成年少女很多,大部分父母都骂孩子不知羞耻,很少有父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别拿无知当纯洁了,你越避讳,可能孩子成长的代价就越大。
别让舆论模糊了焦点
最后,想说说那个2斤重的女婴。
有人调侃说,16岁的妈,消失的爸,堪比中专厕所开局。
如果有选择,谁也不愿意开局就是天崩。
这个女婴,最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监护方案。
两个家庭,该如何承担起女婴的抚养责任,以确保孩子得到妥善安置和医疗照顾,这才是需要理清的现实问题。
像新闻里说的:
“别让舆论跑偏了焦点,去追问真相、落实责任、完善保护,才是对生命该有的尊重。
让讨论回到事实,让关怀先于指责,这是她和她的孩子,以及所有可能重蹈覆辙的未成年人,应得的体面与保护。”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被保护的年纪,不必独自承受超出年龄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