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肌少症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因随着年纪增长,肌肉会自然流失,约莫40岁开始,每10年肌肉量可能减少3至8%。研究发现,年轻人正逐渐成为肌少症的受害者,这不是单纯的「瘦弱」,而是深藏不露的健康危机。重症医师黄轩于脸书分析肌少症年轻化三大原因,包括久坐少动的生活型态、不当饮食习惯、慢性发炎与疾病,其中又以极端减重「泡芙人」的肥胖型肌少症最被轻忽。
黄轩说,年轻人肌少症可能导致运动表现下降,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体力,并因肌肉是身体的代谢引擎,肌肉量不足会影响血糖、血脂的调控,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症候群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跌倒与骨折风险,虽然年轻人骨骼相对强健,但肌肉力量不足仍会影响平衡感,增加意外发生的几率,更让生活品质大受影响,出现疲惫、精神不济等情形。
为何让年轻人也面临「肌肉危机」?首先,现代生活型态让许多人成为「沙发马铃薯」和「办公室植物」,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缺乏运动,让肌肉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久坐少动的生活型态让肌肉没有被充分使用,而开始「怠工」甚至「罢工」,逐渐流失。有研究指出,30岁到50岁的青壮年族群,竟有近一半的人有内核肌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不当的饮食习惯,特别是蛋白质摄取不足,会让你的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建材,自然难以维持与生长。另,嗜吃甜食体重容易上升,重症医师黄轩说,减重民众有些采取极端减重方式,虽然体重降了,但减掉的往往是肌肉,而非脂肪,这会让你变成体脂高、肌肉少的「泡芙人」,反而更容易发生肥胖型肌少症。而某发炎性关节炎等慢性病,也被证实会显著增加年轻族群肌少症的盛行率。
年轻人的「肌肉保卫战」胜利关键,在于运动与营养的完美结合。黄轩说,想要有效增肌,最关键是「阻力训练」(也称为重量训练),以刺激肌肉生长,提升肌肉力量,甚至能帮助年轻人保持与增强肌肉。
他建议,每周至少2至3次阻力训练,包含深蹲、硬举、伏地挺身、哑铃训练等,并搭配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能提升心肺功能,但切记不可过量,而内核与平衡训练,有助于增强身体稳定度,减少跌倒风险。
增肌过程中,蛋白质摄取要足够,每天建议每公斤体重摄取1.2至1.5克的蛋白质。如一个60公斤的年轻人,每天需要摄取72至90克的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包括鸡肉、鱼肉、鸡蛋、乳制品、豆制品,且每天应晒10至15分钟太阳,并从鲑鱼、鳗鱼、牛奶、蛋黄、深绿色蔬菜、豆腐等食物中摄取,以摄取维生素D和钙。
此外,、多吃全谷类如燕麦、糙米、地瓜,能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定,并帮助肌肉细胞吸收营养,加速修复和合成;柳橙、草莓、青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抗氧化食物,以及杏仁、葵花籽油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能减少体内氧化压力,保护肌肉细胞。
此外,Omega-3脂肪酸则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少肌肉流失,可从鲑鱼、亚麻籽、核桃中获取。最后是每天7至9小时睡眠,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肌肉,注意减少压力,别等到行动力下降、健康亮红灯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