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板上飞机最多的一次,不过有一架是美国的
7月23日,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缓缓驶入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HMAS库纳瓦拉海军基地,这是自1997年以来英国皇家海军航母首次访问澳大利亚。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战斗群司令詹姆斯·布莱克摩尔准将与舰长威廉·布莱克特上校接受了当地拉拉基亚土著人举行的欢迎仪式。这看似友好的外交访问背后,却暗藏着英国在亚太地区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

CSG25航母打击群的此次部署被英国军方称为”高桅行动”,编队构成颇具国际色彩。除了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这个核心,英国皇家海军只派出了45型驱逐舰不惧号、23型护卫舰里士满号、潮汐级油料补给舰春潮号和机敏号攻击型核潜艇。为了凑足声势,编队还拉来了挪威海军的莫德王后号补给舰和阿蒙森号护卫舰、西班牙海军努涅斯号护卫舰、加拿大海军魁北克号护卫舰。到了印度洋后,新西兰海军特卡纳号护卫舰也加入了队伍。这种”拼盘”式的编队构成,恰恰暴露了英国海军兵力捉襟见肘的现实。

▲甚至被印度人拿来宣传防艾
航母上搭载的F-35B战机成了此次部署的重头戏,但也是笑话频出的源头。威尔士亲王号此次携带了来自皇家空军第617中队和海军第809中队的F-35B战机,总数约18架。然而6月14日的一起事故却让英国人颜面扫地——一架F-35B在印度洋上空遭遇恶劣天气无法着舰,最终被迫备降在印度特里凡得琅国际机场。这架价值1亿美元的先进战机在印度机场”趴窝”了整整37天,期间英国技术人员束手无策,最终还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派专家团队才解决问题。这架飞机直到7月22日才修复起飞,飞行6400公里重新归队,此时航母编队已经抵达澳大利亚附近海域。从技术角度看,F-35B在海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作业能力确实存在局限性,这种短垂起降战机在海况复杂时的着舰难度远超常规舰载机。

英国此次高调部署航母打击群到亚太地区,表面上是参加”护身军刀2025″等多国联合演习,实际上却是要向中国展示所谓的”存在感”。7月18日,威尔士亲王号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在帝汶海会合,进行了双航母编队作业展示。这种刻意的军事秀场,明显带有针对性。英国国防部官员此前多次放话要在南海”维护航行自由”,但当编队从新加坡出发时,却突然改变航线直奔澳大利亚,避开了敏感的南海水域。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表现,恰恰说明英国人心里清楚,他们那点家底在中国海军面前根本不够看。

从技术实力对比来看,英国航母编队的战力确实令人担忧。威尔士亲王号虽然排水量达到6.5万吨,但其设计更多是为了节约成本而非追求战斗力。滑跃甲板限制了舰载机的最大起飞重量,F-35B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不如传统舰载机。更要命的是,整个编队的防空和反舰能力严重不足。45型驱逐舰虽然装备了先进的桑普森雷达,但其海蛇毒蛇防空导弹射程有限,面对饱和攻击时防护能力存疑。23型护卫舰更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古董,其反舰能力主要依靠鱼叉导弹,射程不到200公里。这么几艘船放在南海根本不够看。

英国海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的相对下降和战略重心的摇摆。冷战结束后,英国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皇家海军从全球性力量萎缩为区域性海军。无敌级航母退役后,英国海军一度陷入没有固定翼舰载机的尴尬境地。虽然新建了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但受制于预算限制,同时只能保持一艘航母的作战状态。更糟糕的是,英国海军的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也在下降,频发的技术故障和操作失误就是明证。

▲上个月通过台湾海峡挑衅的英国巡逻舰,武器只有一门30mm炮
从战略角度分析,英国此次部署更多是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试图在中国周边制造军事压力。但这种做法既不现实也不明智。英国距离亚太地区数万公里,维持长期军事存在的成本极高。而且英国在亚太地区缺乏足够的军事基地和后勤支撑,完全依赖盟友的支持。一旦发生冲突,这种远程部署的小规模部队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威尔士亲王号此次访问澳大利亚,更像是一场政治秀而非军事威慑。英国试图通过展示”全球不列颠”的形象来维持其大国地位,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英国那点老本根本不够用。与其千里迢迢跑到亚太地区”刷存在感”,不如踏踏实实建设本土防务,毕竟连保护英吉利海峡的能力都成问题,又何谈在遥远的南海”维护秩序”呢?历史已经证明,靠几艘军舰就想维持全球霸权的时代早已过去,英国人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