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荣总妇女医学部遗传优生学科主治医师张家铭在脸书指出,生活里的威胁,有时比我们想的更安静。 他表示,愈来愈多人察觉,生活中有些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却正在一步步累积在身体里,慢慢改变健康的走向。特别是重金属污染,跟我们想的距离,远比预期近得多。
这些污染物藏在哪?张家铭指出,在水里、土里、空气,甚至食物里。铅、砷、汞、镉、铬,这些听起来像是工厂或实验室才会出现的名词,事实上早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旧水管、被污染的农田、海洋里的鱼,甚至空气中飘散的尘埃,这些都可能是让我们「默默吃下去」的来源。
尤其铅。很多人以为早就没事了,实际上,老旧的水管、旧社区的环境,还是可能悄悄把铅带进我们的水杯和餐桌里。铅没有安全剂量,尤其对孩子和孕妇来说,风险更是高得吓人。
张家铭指出,铅影响脑部发育,让孩子的学习、专注、情绪都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增加未来罹患精神疾病的几率。大人长期累积铅,则可能引起高血压、肾病、心血管疾病,还和贫血、不孕、流产有关。更糟的是,铅会藏在我们的骨头里,等到年纪大了、骨质流失时,还会被释放出来,重新伤害身体。
这些重金属不只是会累积,更因为我们几乎没办法排掉它。进了身体,就会在那里悄悄做破坏,影响脑、肾、免疫,甚至影响下一代。研究早就证实,长期暴露重金属,和脑部退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失衡等慢性病脱不了关系。
张家铭指出,环境污染已经不只是「环保议题」,而是每个人日常的健康问题。而这件事,并不是遥远未来才要烦恼,而是此时此刻,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我们的身体,其实每天都在默默「扛毒」。张家铭指出,人体的解毒能力、抗氧化力,并不见得能应付这些长期而微量的污染威胁。重金属进了身体,首先受伤的往往是粒线体,这个细胞发电厂一旦出问题,身体容易出现氧化压力、细胞损伤,接着慢性发炎找上门。而慢性发炎,正是各种疾病的温床,从神经退化、心血管病,到肠胃问题、甚至情绪,都有关联。
更现实的是,就算我们再小心吃喝,也很难百分之百避开这些污染。这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问题,而是十年、二十年,悄悄在身体里累积,终于有一天,换来不健康的结果。
张家铭指出,这几年大家都知道肠道健康很重要,但其实肠道菌也和我们对抗污染有关。最近研究发现,有些特定的乳酸菌,可以帮助「抓住」肠道里的铅,把它从肠道排出去,减少进入血液的机会。
健康的防线,其实从日常就能开始。张家铭指出,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避免污染,但至少可以减少曝露。喝干净的水、少吃高风险食物、重视居家环境安全,这些看似小事,其实才是最扎实的守护。而从政策到生活,大家一起努力,才有机会为自己和孩子,留下一个更安全的未来。
现代健康的威胁,不只是高糖、高油、高盐,而是这些日积月累,却难以察觉的污染。而医学的责任,也不该只是等人生病了才去抢救,而是帮助大家,从每天的选择里,慢慢累积出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