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两国代表28日起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新一轮贸易谈判,中国对于出口的高度依赖可能成为关键;但就算达成协议,也未必能帮助北京平衡其经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希望谈判时能提及这项议题,还有中国向俄国及伊朗采购原油,削弱美国对这两国经济制裁的力道,也可能将是谈判另一重点。
上周川普总统宣布与日本、印尼及菲律宾相继达成贸易协议,27日再宣布与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的欧盟达成课征15%的关税,美中谈判出现突破的希望大增。
美国希望中国做到两件事:首先是美国、欧盟要求中国削减许多产业过剩的产能,例如钢铁及电动车,再来便是采取行动增加中国消费者的内需,如此中国经济可以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贝森特表示,双方可以谈谈最显而易见的事,就是中国必须做再平衡,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占比近三成,不能再更大了,可能还应该缩减。
中国对这项命题并不陌生,想克服也已耗时多年,出于内政的原因较大,而非想减少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出超。
贝森特前一任的财长叶伦(Janet Yellen)去年中国行就指出产业政策是焦点,她责备中国政府的补贴,让「不自然的中国廉价产品」泛滥全球市场;欧盟主席范德莱恩24日赴北京开会时也指出,中国补贴其境内生产的电动车,让欧盟祭出关税理直气壮。
1980年代,美国制造业被日本出口品如丰田、新力索尼压垮,因此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提振国内消费者开支。经济学者长久以来都认为,中国一样必须转为消费带动的经济体。消费者开支占中国经济不到四成,相形下在美国占到将近七成,日本约54%。
中国高层有谈到工厂产能过剩,国内消费开支疲软,是长期问题,过去20年寻求各种方法想再平衡经济,脱离加工出口,而且大举投资在水坝、道路、铁路等各类基础建设。
激烈的价格战也迫使官媒出现批判文章,表示各公司是在「逐底竞争」,不顾品质乃至工业安全,只求削减成本。
因为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制造业已扩张到海外,虽然在当地能卖到较好价钱,但仍伤害到当地的竞争者,引发政治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