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的“血”与“泪”正在逼迫世界站队,美国已然成为孤岛。
据环球网报道,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雷诺兹于7月28日明确宣布:英国政府将在本届议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他直言此举绝不能是“象征性姿态”,而需成为撬动和平的杠杆,更强调“美国在其中至关重要”。就在短短三日前,首相斯塔默还在痛批以色列“阻碍救援,升级冲突”,将承认巴国列为“实现停火的重要步骤”。

(英国表态引发外交关注)
这一表态并非孤立。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在7月24日宣布:9月联合国大会上,法国将“庄严承认”巴勒斯坦国,至此,联合国五常格局彻底撕裂:中俄于20世纪80年代承认巴国,法国与英国相继转向,只剩美国还在死撑以色列。
西方为何突然改口?答案就在加沙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联合国报告揭露,以色列正制造“现代史上最快速饥荒”,超过200万人处在生死边缘,其中一半是儿童。联合国粮食问题观察员痛斥此为“种族灭绝禁令的预期后果”——以军封锁食物、水源、药品,甚至曾将巴勒斯坦人贬为“人形动物”。

(加沙百姓领粮)
当前,加沙医院被炸、救援车队被拦,连联合国机构都因受阻而被迫停发粮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加沙死亡数字触目惊心,冲突至今超5.9万人死亡,过半是妇孺。不久前,饿成皮包骨的孩子照片传遍全球,成了压垮西方沉默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说,血淋淋的现实逼西方改口。斯塔默坦言英国政策“相较冲突初期已巨变”;马克龙更怒斥加沙死亡与饥荒是承认巴国的直接动因。当西方民众通过各种途径目睹婴儿饿死、医院炸毁的影像,哪个政府还敢包庇以色列?

(这样的孩子,加沙不止一个)
当然,英法话说得漂亮,背地里却各有盘算。英国虽喊承认,却未给出明确时间表。自马克龙先行一步宣布将承认巴国后,220多名英国议员联署施压,大臣雷诺兹急得跳脚,站出来疾呼“必须行动”。但白宫已明确放话:现在承认巴国就是“添乱”,声称此举将“复杂化调停”。雷诺兹那句“美国至关重要”,说白了就是“巴黎方面不敢做主”。
此外,马克龙将9月联大定为“宣告日”,时机显然是精心设计的,目的之一在于抢占国际头条。法国外长放风“推动更多欧洲国家跟进”,剑指德国等观望者。然而,法国境内的穆斯林人与犹太社群矛盾尖锐,马克龙抛出这个重磅抉择也有平衡国内压力、以“道德领袖”姿态掩盖外交冒险的考量。

(无论如何,马克龙率先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但无论英法动机如何,美国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唯一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国家——在2024年5月的联大投票中,143国支持巴国“入联”,仅9国反对,包括美以。如今,英国此番姗姗来迟的承认,本质上是加沙人用生命换来的。当联合国数名专家高呼“所有国家都应承认巴国”,当阿拉伯世界集体发力,美利坚那套旧规则已然失效——就连百年盟友英法集体“叛变”,致使美国沦为“五常孤儿”!

(美国沦为“五常孤儿”)
这是一场道德与地缘的博弈。若英国兑现承诺,将成为安理会第四个承认国,推动“两国方案”从倡议升格为国际共识;若继续犹豫观望,则暴露其所谓“人权外交”的虚伪。有理由相信,加沙的哭声终将改写历史,而此刻每一个摇摆的政府,都将在未来接受道德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