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央视军事节目中展示了中国多款先进轻小型无人机的实战打击画面。它们型号众多,包括“飞蛙”、“飞隼”、“飞鲸”、“黑蜂”。虽然这些无人机个顶个,单独一架都具有不凡的杀伤能力。
但更要命的是,它们的使用方式并非一架一架放飞,而是在AI的加持下,以无人机编队的形式进行“群攻饱和打击”。
在这种大规模的无人机群编组打击的全新模式面前,俄乌战场上乱飞的FPV,怎么看都更像是毫无章法的“小孩打架”。
▲无人机群编组打击
在节目中,整个编队里一共有4款代号不同的无人机,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第一款是“飞蛙”无人机,它是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战场侦察和监视无人机,强调隐蔽性和战场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公开信息,它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发,在本次节目中首次公开展示。具体尺寸未知,但从外观上来看,它采用了小型轻量化设计,且装备了高分辨率的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在昼夜条件下执行任务。作为一款侦察型无人机,推测其体型限制下续航时间在几十分钟左右。
▲“飞蛙”无人机
“飞隼”则是一款自杀式无人机,作用和定位是打击高价值人员和装备目标,非常类似于巡飞弹。它算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无人机,可携带高爆弹头和穿甲弹头,设计理念就是“一击必杀”。
“飞鲸”则是一款无人直升机,这在各国装备的无人机中还比较少见。这种无人机的外形很像是市面上的玩具,但鉴于无人直升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飞行稳定性好,因此推测它的主要长处就是精准投弹。
▲“飞鲸”无人机直升机
“黑蜂”无人机的造型则更为奇特,它采用了共轴双旋翼设计,可以完成垂直起降。这款无人机最大的特点同样是可以完成精准投弹,但是弹药携带量更多,为6枚各种杀伤弹,可以完成持续打击任务。
在央视的视频中介绍到,这些轻小型无人机是以“编组”方式完成任务的。但在战斗中,它们又各司其职。这些编组无人机群的目标,就是帮助士兵在突袭占领某重要目标前扫清障碍,减少人员伤亡的同时,缩短打击反应时间,让对方防不胜防。在编组的具体形式上,这些无人机多无完美体现出了侦察+快速打击+精准火力投送+持续火力支援等传统火力概念中,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而能让它们实现无人机编组的核心技术,就是低延迟的数据链以及优秀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
▲“黑蜂”共轴双旋翼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的最大区别,就是到底使用什么样的数据通讯。比如“大疆”的OcuSync传输,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到标准3~4公里的通讯,支持1080p高清视频的传输,延迟仅有120毫秒级。但军用无人机,则需要更多的考虑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因此上述的无人机更有可能是通过专门开发的军用加密级数据链,实现了通讯和协同,还应该安装了电子对抗模块。不过比较独特的是,自杀式的“飞隼”明显参考了俄军经验,用上了更抗干扰的光纤。而要实现编组,每一架无人机应该都搭载了嵌入式芯片,内部有编写好的AI程序,可以让无人机实现半自主、自主状态飞行,即按照预定的路径和任务规划,执行飞行和目标锁定打击。
从这些无人机的多采用垂直起降的方式来看,它的共同特点是都非常强调在战场上的迅速反应能力和时效性。与许多大型的无人机需要借助轨道、长跑道、发射箱的情况不同,使用这些无人机几乎没有任何场地上的限制,随时都能根据需要起降。
▲“飞隼”的光纤线清晰可见
总体来说,央视一口气就向我们展示了4款全新的轻小型无人机,以及它们的编组作战方式,这种能够将自组网通信、分布式AI等技术应用于多款无人机之上,还能让它们实现综合性的战场侦察、打击、火力覆盖等任务的,目前除了中国还真的没有其他国家展示过。
一旦他们普及成为每一个解放军士兵的必修科目后,有了这些轻小型无人机的加持,每一个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都将跃升一个档次。而且与俄乌战场上双方杂乱飞行的无人机比,这种编组组合打击的方式,明显在效能上更高,设计也更为合理。与这种群攻饱和打击的方式相比,俄乌的无人机玩法显得都更像是“小孩打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