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从难民营到坎城红毯…巴勒斯坦导演曝拍片像「噩梦三明治」

    「边境风暴」是出身难民营的丹麦裔巴勒斯坦导演马赫迪弗莱费尔(Mahdi Fleifel)的首部剧情长片。(图/佳映提供)

    揭露巴勒斯坦难民生存真相的电影「边境风暴」,是出身难民营的丹麦裔巴勒斯坦导演马赫迪弗莱费尔(Mahdi Fleifel)的首部剧情长片,他将自己出身难民营、流亡异乡的亲身经历搬上大银幕,讲述两位巴勒斯坦青年为追寻新生,在雅典社会边缘挣扎求生的动人故事。

    弗莱费尔透露,「边境风暴」灵感源自2011年在雅典拍摄纪录片时遇到的巴勒斯坦难民,他们试图逃离黎巴嫩难民营,却被困在欧洲边陲。他说:「这是一个关于底层民众的故事,关于那些你不喜欢、不想要、不认识或不理解的人。」

    弗莱费尔的父母是来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他的成长深受流亡经验影响,自幼便亲眼见证流亡者在社会夹缝中求生的现实。他曾说:「我是一个流亡的电影人,拍摄关于流亡者的电影。」

    然而,「边境风暴」的「流亡主题」在欧洲筹资过程中频频受阻。尽管他9岁便定居丹麦,筹措资金时仍四处碰壁,长达四年毫无进展。迪莱费尔坦言:「我是丹麦人,却得不到任何丹麦资助;在流亡期间拍摄一部关于被流放的电影,几乎不可能获得资金。」

    「边境风暴」灵感源自2011年在雅典拍摄纪录片时遇到的巴勒斯坦难民。(图/佳映提供)

    直到制片杰夫阿博恩(Geoff Arbourne)出现,以非传统手段,最终集结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希腊、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8国联合制作。他感叹:「任何一部巴勒斯坦电影能够制作出来都是一个奇迹,我们能完成这部作品,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更巧合是,本片开拍前一个月,哈玛斯突袭加萨的「10月7日战争」爆发。导演弗莱费尔坦言:「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整个团队,但也让巴勒斯坦与希腊工作人员之间创建了强大的团结。我们一致认为,尽力讲述这个故事,并赶上下一届坎城影展,是我们能做的最好回应。」全剧组最终在高压下完成拍摄,并以极快速度完成后制。

    弗莱费尔形容这段过程如同恶梦:「它就像一个三明治。两端都是恶梦,但中间却夹着令人惊艳的馅料。」而在六个半月后,「边境风暴」顺利登上隔年的坎城影展,并入选了「导演双周」单元。

    「边境风暴」登上坎城影展,并入选了「导演双周」单元。(图/佳映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放映创下该单元史上最大规模剧组代表团出席纪录,演员与剧组共45人全员到齐。电影播毕时,观众起立鼓掌长达9分钟,打破导演双周的鼓掌纪录,甚至有人激动高喊「自由巴勒斯坦!」国际媒体盛赞:「独树一帜的故事,对流亡人民的一次令人心碎的致敬。」

    电影「边境风暴」故事讲述一对巴勒斯坦表兄弟,怀抱赴德国寻找新生的梦想,却在逃离黎巴嫩难民营后困于雅典,沦为社会边缘人。为筹措偷渡费,他们不惜抢劫、欺骗、卖身,甚至对同胞下手,两人的情谊也在现实压迫下逐渐崩解。导演弗莱费尔坦言,片中角色原型来自他追踪十多年的真实人物,有人成功抵达欧洲,有人却因吸毒过量死在雅典街头。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