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日遭遇暴雨袭击,造成重大灾情,北京市政府今召开记者会证实,截至今中午12时,全市因灾死亡人数已达44人,另有9人失踪或失联。
这其中,位于密云区太师屯镇一家养老院共有31人死亡。
当地政府承认,养老院所在镇中心区域没有列入转移避险范围。

养老院31名老人被淹死
综合陆媒报导,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表示,这家养老中心位于密云水库上游的太师屯镇街,当天共有77人,包括工作人员8名,而69名老人中,有失能、半失能共55人。

他指出,28日清晨,洪水冲进街道,整条街被淹没,最深处达2公尺。接到报警后,消防人员立即出动,于上午7时抵达照料中心附近。
余卫国说,但因水流湍急,救援难以进入,经过多方努力,10时许陆续救出受困人员,搜救工作持续到第二天,在此期间,陆续发现多名老人不幸罹难。

预案未将养老院所在区域列入转移范围
在汛期前,密云区按照工作预案,提前对险村险户群众进行转移避险。余卫国说,“长期以来,养老中心所在镇中心区域,都是安全的,预案没有将其列入转移范围。这说明我们的预案是有漏洞的,我们对于极端天气的认识是不足的”。

他沉重地说:这些老人都与我父母的年龄相仿,却因为暴雨灾害不在了。我们同样也非常难过、深感悲痛。深刻反思这起事件,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官方通报并指出,9名失踪失联人员中,有4人是参与抢险救援的村党支部书记,可能在转移村民或进入危险区域时,发生意外,目前仍全力搜寻失联人员。
河流为平时流量1500倍
太师屯镇遭重创
本轮强降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雨时间长,长达7天;二是降雨总量大,全区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局地最大降水量为573.5毫米;三是连续发生极端强对流天气,26日晚到28日上午连续两次出现3小时累计降雨量超过180毫米极端情况,历史罕见,破坏性极大。

全区受灾最重的太师屯镇,上游的干峪沟12小时降雨量达到290.7毫米(特大暴雨级别),同时清水河水位暴涨,降雨、山洪、河流洪水叠加。 28日清晨,清水河流量骤增,最大流量达每秒2800立方米(超百年一遇),是平时流量的1500倍,迅猛的来水进入太师屯镇区,造成巨大灾害。
民众抱怨预警缺失
据悉,北京北部的密云、怀柔和延庆三个山区过去数日遭暴雨袭击,引发洪灾。官方称其造成至少44人死亡,逾八万人被疏散。有民众质疑为何此前应对暴雨致洪经验未用于此次强降雨。

关于北京强降雨导致的洪灾情况,中国媒体报道稍显低调,报道着重突出救援抢险的正面故事,关于洪灾本身着墨不多。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北京洪灾相关词条被严格管控,质疑为何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疏散系统的声音被救援人员影片压制,很多民众甚至并不知道北京正遭遇强降雨。

暴雨带来的强降雨使得密云水库出现1959年来最大入库流量,27日,这个总库达40亿立方米的水库向下泄流,涌过正遭洪涝灾害的密云和怀柔区,往南向顺义、通州等地排水。
历史上,密云水库主动泄洪次数并不多,开闸放水一般用于向下游补水。有民众质疑这样大规模泄洪淹没农田,但声音快速淹没在救援抢险的“主旋律”报道中。
此前,中国每每遭遇重大灾情,民间搜救队都会快速响应支援,此次北京洪灾与以往相比更为安静,民间支援的信息寥寥,也未见有自发援助行为。

并非首次北京洪灾
今年夏天,中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华东地区遭遇热浪袭击,而洪水在中国西南部肆虐。上周,河北保定市遭遇强降雨,一天降水量相当于一年降水量的总和,这也导致2万人紧急疏散。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中国北方19个国家气象台站均有纪录近期极端降雨量,其中有13个创下历史新高。科学家警告称,气候变迁导致更多类似极端天气事件发生。

这并不是北京第一次遭遇洪灾。2012年7月,一天之内高达190毫米的强降水天气导致79人死亡。2023年,北京遭特大降雨,在140年来最大降雨影响下产生的洪灾致33人死亡、18人受伤。
2023年的北京特大洪灾引发中国国内对洪水等极端天气的探讨热潮,媒体、智库、民众自发研究讨论应该如何建立更快、更全面的应急机制。“第六声”曾报导在2023年特大洪水前后,北京市区发布的疏散通知如何滞后、甚至无效,两年过去,据多家媒体走访灾区民众报道,北京关于强降雨天气的预警通知、疏散通知依然与两年前无左。
中国一度斥巨资打造“海绵城市”,仅“十三五”期间,中国就累计建成各类海绵城市项目3.3万余个,总投资1.06万亿元,试图增强中国城市对落水积水的自然处理能力,但是分析指出,中国设计海绵城市的基础数据是来自2014年前的平均降水量,并不适用于近年来频发的强降雨、以及由此产生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