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上海才有主理人,请理性看待
在魔都的相亲市场,大家最懂如何包装身份。“银行柜员和保险从业者都称自己是金融男,简介上必写自己在陆家嘴上班;稍微读过几本书、看过几部王家卫的电影,就要自称是文艺男,把‘这个世界会好吗’当成口头禅。”
但最近的上海约会市场,却出现了一个没人敢贴的标签,那就是主理人。
所谓的主理人,曾经我们叫做个体工商户。哪个城市都有主理人,而上海的主理人大多是留学归来后,突然得到了什么灵感,于是便拿着家里给的钱创起业来了。他们开的可能是咖啡厅、买手店或者是小酒馆,但他们都有同一个身份,那就是主理人。
主理人这个词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很多人把这个壳子往身上一套,架势就端起来了。
图源:戏很多的金兑
在上海,随便一个创业(且没有员工)的人,就能叫自己主理人。有人调侃,“在上海,卖煎饼果子的,是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主理人;卖肉夹馍的,是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随便摆个摊卖货的,都是上海街头经济操盘手。”
在社交平台上,主理人正在迅速蹿红,成了人们争相模仿的流量密码。“上海主理人,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复制人。他们都有一双五彩斑斓的袜子,衣服是从意大利某个慈善商店淘来的二手,跟你聊了几分钟后,就要突然开始用英文训自己的狗。”
图源:戏很多的金兑
以至于在上海相亲市场上,主理人已经成了约会市场鄙视链的最底端。“他们白天教育顾客,下班后给约会对象上课。开口必提自己的留学经历、去欧洲度假的路线和对不同咖啡豆子的理解。饭没吃几口,就已经味儿饱对象了。”
“此外,主理人的自信,可以一拳干翻整个宇宙。他们往往会默认你什么都不懂,先是给你一顿教育,然后皱着眉头对当今市场现状进行指点。最后给你抛出难题——对了,豆子你习惯喝埃塞俄比亚茉莉还是巴拿马瑰丽柑橘?”
曾经的上海特产,是有汇率的沪币、喝过蜜雪冰城就拿不到的沪签和中英文夹杂的菜单。但当这次上海主理人横空出世时,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被干沉默了。
如今的上海,主理人像是理发店的总监般通货膨胀。主理人的店,从门口一看就画风清奇。“店名必带几个生僻字,或者法语意语的单词,门口的一堆标语,简直像是服从性测试。比如我们只服务朋友,不服务上帝,或是不要随便碰店里的东西。”
图源:杂食柯柯
而当你走近主理人的店时,这场“时尚教育”才刚刚开始。“主理人必说自己是留学生,店里还一定有一只品种稀奇的狗,无论店是咖啡、餐厅还是酒吧,都统一不许办公不许拍照。”
“此外,可能因为主理人开店主打一个随意,一进去发现店小的像钻进了主理人被窝。但主理人会跟你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跟商业咖啡厅不同,想让顾客感受到一种松弛的vibe(氛围)。然后你就会发现,这种松弛是用80一杯的特调换来的。”
图源:kk
有人第一次遇到主理人,发现“他们像是《小时代》里走出来的男女主,总觉得自己遗世独立。明明是‘商业奇才’,却比文艺男更不食人间烟火。”
上周刚去了上海一家主理人咖啡的沪漂阿Ling,觉得主理人“卖相蛮好”,就主动跟他聊了两句。“结果他自我介绍是这家咖啡厅的操盘手,我以为是老板,结果聊深了才发现,原来老板在国外,这间店只是他代为运营,我说那这不就是店长?他还不高兴了。”
“让主理哥推荐一杯招牌,他推荐后就开始滔滔不绝,说这杯的灵感,来自他在阿尔卑斯山看到冰雪融化时的一些感慨。说完后马上提醒我,他们店是一客一消,我朋友也必须再点一杯。”
曾经阿Ling对主理人抱有的滤镜,一下子就被干稀碎了。“这种所谓的主理人,其实只是用这个身份来标榜自己,并不会注重顾客来店里的感受。
图源:港妹妹join
因此这种店人流少,也不怎么盈利,但凡请一个员工,资金链就要断了。所以说白了,有一些主理人只是名字好听,其实只是游手好闲的有钱人而已。”
上海主理人太多,正在侵占沪上约会市场。上海年轻人白天去主理人店里踩雷,晚上还可能约会到主理哥和主理姐。
今年30岁的沪漂姑娘Cicia说,“那些没有班儿上、打零工的无业游民,都可以叫自己是主理人。因此这个人设水就很深。所谓的主理人,不就是请不起服务员,自己端盘的人?那说白了就是主要理货的人。”
对Cicia来说,主理人是沪上约会市场最大的雷。“金融男虽然爱装了点,但也是真给你花钱;文艺男虽然有些有些抠门,但没事给你读诗唱歌,你心情不好时人家是真上。偏偏是主理人,集两者的缺点于一身,爱装的同时还挺节俭。”
是主理人,是head chef,是店委书记/图源:不要叫我小何
“此外,很多自称主理人的人都不太爱理人。你以为他们只对客人高姿态,实则他们对谁都一视同仁。明明只是开了个店,却想主理全世界。”
Cicia第一次和某Gelato主理人见面时,“对方先是从头到脚看了下我的穿搭,然后开始问外套是什么牌子,裤子是不是来自某某设计师。下一秒就开始讲述自己在意大利慈善商店淘货的经历,最后总结一句,我觉得人类还是要环保一些。”
图源:切雲朵
“如果说非要有什么优点,那就是主理人一般审美还不错,也爱拾掇自己,跟他们约会赏心悦目,还可以为你的穿搭参谋一下。”
95后沪漂小奇的观察是,“主理哥和主理姐们家里一般都很有钱,但自己兜里却挺干净。可能因为爸妈给的生活费都用来装腔了,所以即使约会时,也会算得界限分明。”
小奇发现,主理人跟人约会时,动不动就要高消费。“打车根本没问我,就打了辆奔驰E豪华车,说自己平时都坐这个的。结果回家微信发来账单截图,要跟我算钱AA。”
上海泛滥的主理哥和主理人们,让人不胜其烦。“比起研究店怎么开会让客人舒服,菜单怎么做会让人看得清楚。他们更喜欢研究怎么做,才能标榜自己的独特,简单来说,开店只是他们的时尚单品。”
图源:港妹妹join
小奇说,上次的主理哥,一直在教她如何分辨不同豆子的香气,埃塞俄比亚豆和耶加雪菲有什么区别,品咖啡的前调、中调和后调。“我都快怀疑我的味觉了,他做的手冲咖啡,明明只有酸味和苦味啊?”
上海主理人太多,顾客已经不够他们霍霍了。第一批在主理店吃瘪的年轻人,正在整治上海主理人。“不明白他们在高贵什么。如果说东西做得好也就算了,结果一堆意大利语菜单,端上来的咖啡就是个澳白加橘子片,收我89块,把我气笑了。”
如今在互联网上,有人琢磨出了如何惹怒主理人的方式,那就是“去主理人的店里,叫他服务员。让他把菜单上的咖啡都介绍一遍,然后说自己听不懂,给我来杯拿铁。”
但调侃只是调侃,去主理人的店里搞叛逆,也容易误伤其他好好开店的老板。年轻人们在网上掀起模仿主理人的热潮,已经让这个标签,成了上海人设鄙视链的最底端。
当主理人在上海通货膨胀,一些年轻人观察到,那些好好开店的老板,反而从来不说自己的是主理人和操盘手。
“他们只会谦虚地说自己就是个打工的,踏踏实实干实事。反而是肚子里没啥货的人,最爱用标签来标榜自己的身价。”
ENDING:
有人调侃,上海主理人,其实是精神状态最顶配的一群人。
“因为他们做什么都格外自信。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最好的治愈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主理人,重新富养自己一遍。自己就是这个工位的主理人,遇到什么不懂的事,都先装懂再说。”
图源:林之之
上海主理人的精神状态,就像是明明报了个7天13国的欧洲旅行团,回来后却说自己一生欧洲情,事没干多少,话却说了很多。
“但,不是所有上海主理人都这样。沪上踏踏实实的人也有很多,就像很多连锁品牌,也是从上海小作坊里开出去的。那时候上海还不是魔都,主理人们还叫个体户。”
封面来源:戏很多的金兑
【今日话题】
你见过上海主理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