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艺成就奖得主陈景林与马毓秀,以40年的时间,从台湾天然染料中找到一百种色彩,如嫩芽绿、湖蓝,完成「台湾百色」,在大阪VS.展场打造一道「台湾色谱墙」。记者陈宛茜/摄影
走进大阪展演空间「VS.」的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眼前闪现仿佛前辈画家陈澄波的身影,背着画架走进台湾的山间和水边。他的画笔缓缓飞泻出田园、山林、海洋、宇宙…….最后化成明亮喧闹的街道和庙宇,其颜色和笔触让人想起前辈画家郭雪湖代表作「南街殷赈」、以及席德进的「节日」。最后投影逐一暗下,墙上却亮起一幅幅画作,其细腻逼真的程度让观众忍不住走上前细看,这真的是数字画作而非真迹?
大阪世博的意大利馆,千里迢迢送来达文西手稿、米开朗基罗雕塑和卡拉瓦乔油画等国宝展出,成为人气展馆。由文化部策画、2日于大阪开展的「台湾本色」,则运用友达光电独创的「拟真艺屏」,将台中国家美术馆收藏的200多幅台湾经典画作与雕塑,包含陈澄波、黄土水、郭雪湖、廖继春等人的作品,通过高科技送到世博期间的大阪「展出」。团队还取得国美馆的授权,让AI学习这些画家的用色和笔触,打造集各家之大成的AI画笔,描绘台湾的山水与人间风景。
「用历史说台湾可能引起争议;但用颜色说台湾,碰触画、笔触和色彩,反而更能展现台湾的混融多元。」策展人林昆颖表示,策展团队决定用色彩写台湾史,既能跨越不同价值的史观,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台湾本色」的中段,一束光射进深沉的黑暗中,形成隐喻监狱的意象,配乐则是打雷闪电;一旁缓缓亮起黄土水、席德进等前辈画家的作品。林昆颖说,虽是用含蓄的手法表达台湾美术被压抑的年代,日本观众还是能敏锐地察觉其所所隐喻的台湾历史。
另一个展场「光织自然」,则是另一种「用颜色说台湾史」的方式。国家工艺成就奖得主陈景林与妻子马毓秀,以40年的时间,从台湾天然染料中找到一百种色彩,如嫩芽绿、蓝腹鹇色,发表「台湾百色」,在展场打造一道「台湾色谱墙」。
「染料改变了台湾的历史。」陈景林表示,荷兰当初会殖民台湾,其实便是为了在台湾生产染料。当时荷兰纺织业崛起,亟须从远东地区获得蓝靛染料。台湾因气候和土质适合栽种蓝草,被荷兰人选中做为种植蓝草、生产蓝靛染料的基地。陈景林也为此展花费一千个小时,创作生平首件巨幅蓝染山水创作「台湾母亲河」,描绘浊水溪的河岸风光。
此刻正在大阪市区「VS.空间」展演的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以隐喻前辈画家陈澄波的「写生的人」作为影片男主角。记者陈宛茜/摄影
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运用友达光电独创的「拟真艺屏」,将台中国家美术馆收藏的200多幅台湾经典画作与雕塑,包含陈澄波、黄土水、郭雪湖、廖继春等人的作品,通过高科技送到世博期间的大阪「展出」。观众乍看以为是真迹、纷纷上前欣赏。记者陈宛茜/摄影
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运用友达光电独创的「拟真艺屏」,将台中国家美术馆收藏的200多幅台湾经典画作与雕塑,包含陈澄波、黄土水、郭雪湖、廖继春、林惺岳等人的作品,通过高科技送到世博期间的大阪「展出」。观众乍看以为是真迹、纷纷上前欣赏。记者陈宛茜/摄影
融合光影、色彩与声音的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影像作品取材自国美馆典藏画作,将经典画家风格通过AI技术再度演绎为全新影像,此一画面笔触灵感来自于前辈画家郭雪湖。记者陈宛茜/摄影
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策展人林昆颖,解释如何运用友达光电独创的「拟真艺屏」,将台中国家美术馆收藏的200多幅台湾经典画作与雕塑,包含陈澄波、黄土水、郭雪湖、廖继春、林惺岳等人的作品,通过高科技送到世博期间的大阪「展出」。记者陈宛茜/摄影
艺术家陈景林(左)花费1000个小时,创作生平首件巨幅蓝染山水创作「台湾母亲河」,描绘浊水溪的河岸风光。右为妻子马毓秀。记者陈宛茜/摄影
沉浸式视觉剧场「台湾本色」运用友达光电独创的「拟真艺屏」,将台中国家美术馆收藏的200多幅台湾经典画作与雕塑,包含陈澄波、黄土水、郭雪湖、廖继春、林惺岳等人的作品,通过高科技送到世博期间的大阪「展出」。观众乍看以为是真迹、纷纷上前欣赏。记者陈宛茜/摄影
国家工艺成就奖得主陈景林与马毓秀,以40年的时间,从台湾天然染料中找到一百种色彩,如嫩芽绿、湖蓝,完成「台湾百色」,在大阪「台湾本色」展场打造一道「台湾色谱墙」。记者陈宛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