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台湾不如乌克兰」分析:汉光演习像表演 恐等不到美相助

    台湾军方于7月10日于新竹进行汉光实弹演习。(欧新社)

    杂志「外交家」(The Diplomat)4日以「台湾民间社会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为题的专文指出,国际社会常将台湾与乌克兰相提并论,但一项明显差异是:台湾民间社会在心理与制度层面皆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尽管汉光演习扩大规模、纳入平民演练,整体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质,且防卫结构过度倚赖「台湾关系法」下的美援保障,一旦爆发冲突,恐难及时获得实质支持。

    尽管汉光演习扩大规模、纳入平民演练,台湾民防仍显得零散且偏向表演性质。2025年以前,汉光演习从未系统性纳入一般民众。即便后备训练扩充,民众多半仍是观众而非参与者。

    这反映出更根本的问题:许多台湾人仍难以想像战争。多年和平与繁荣削弱了危机感,相较于乌克兰人在2021年就已接受入侵风险可能成真,台湾社会与战争仍保持心理距离。在台湾,国族认同多半建构于文化与生活方式,而非攸关存亡的政治意志。

    乌克兰则大不相同。自2014年克里米亚被并吞后,社会自发动员:老人编织军用物资、乡村捐粮、志工组成防卫部队与物资网络。至2022年俄军全面入侵时,这套民间韧性早已深化为全民防卫体系。乌克兰人的国家认同即意味着主权、民主与抗拒帝国压迫。

    反观台湾,军民融合依旧薄弱。国安议题大多由官方掌握,青年普遍对地缘风险漠不关心。尽管政府近年开始补强民防,但进展处于「婴儿学步」而且方向模糊。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早已在国家主导下持续备战,通过爱国教育、意识形态灌输与社会控制,培养出愿为国效命的民众。相较之下,台湾社会长年去政治化、去军事化,倚赖外交与同盟吓阻,此一落差恐将在战时造成灾难性后果。

    文中指出,安全承诺不等同安全策略,乌克兰已从1994年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汲取这项教训。战争爆发时,国际支持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内部韧性,仍难以抵御侵略。

    台湾当前的防卫架构过度倚赖「台湾关系法」下的美国支持,可是一旦爆发危机,外援可能因法律模糊、政治分歧或对顾虑冲突升级而延迟或受限。此外,美国不会出手援助一个不愿为自身而战的国家。即便美方介入也需要时间,而现在的台北可能等不到那时。

    更严峻的是,北京可能以非战争名义发动闪电突袭,比如冠以「隔离」、「维和行动」或「稳定国内任务」之名,借此阻绝外援并压制社会反应。届时,台北或仅有数小时反应时间,若缺乏已动员的社会,再多军备也无济于事。

    「外交家」的这篇文章说,即便台湾近期演习纳入平民场景,那些演练多仍为象征性展示而非实质训练。看着车站空包弹射击,无法真正教会民众如何应变。若不将这些动作扩展为全国性民间动员战略,台湾将持续暴露在风险之中。

    虽然台乌情势各异,但教训明确:战争未必会发生,却不能排除。在习近平治下,「统一」与「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内核目标,台湾必须做好准备。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