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宣布放弃美国GPS系统,转向中国“北斗”靠拢的背景下,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援引美联社消息,称“中国正在开发反制美国‘星链’的作战体系,以解决美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优势。”
▲“Military Watch”网站说的倒是很科幻
在俄乌战争爆发前,“星链”还属于非常小众的设备,等到大家发现乌克兰军队借助“星链”定位、引导远程武器,才意识到其军事价值,“星链”也因此获得了非比寻常的地位。六月份的伊以冲突中,以色列潜伏小组借助“星链”,来操作“长钉”反坦克导弹,袭击伊朗多名政府和军队高官、核科学家,又让“星链”获得了更多关注。而事后特朗普的特别助理格雷内尔,要求政府在伊朗建设“星链”专用通道,后者则针对进口、使用“星链”出台严格法律,更是让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
▲在“星链”支持下的遥控板“长钉”造成了惨重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星链”在很多人心目中,已经不再是一款简单的通讯设备,而是美国对外输出,堪比“标枪”、“黑鹰”这些经典美制装备的特殊设备。国内因此考虑发展反制手段,逻辑上也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部署反卫星作战单位对大国而言,属于基础操作,一旦世界大战爆发,就要做好失去卫星支持,早就是共识了。具体到技术手段,既有美苏在冷战末期,用苏-27、F-15发射反卫星武器的奇观,也有更加成熟的核爆破坏。
▲发射反卫星导弹的F-15
相比之下,在不希望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如何使其他国家卫星失效,就比较麻烦了。从技术上来讲,“Military Watch”网站提到的“配备激光武器的潜艇、搭载离子发动机的攻击型卫星”,过于科幻,目前并不具备可行性,现阶段如果不想使用终极手段直接摧毁卫星,那么屏蔽、干扰卫星仍然是最有效的办法。只不过不同的国家,拿出的干扰手段不一样。在俄乌战场上,面对苏-34投掷的滑翔制导炸弹,乌克兰通过在前线部署干扰,甚至是诱骗性设备,一度将制导炸弹的精度打到惨不忍睹。
▲苏-34投掷的滑翔制导炸弹威力极大
相比之下,伊以冲突中,为了降低伊朗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以色列开启了大范围干扰模式,不仅让伊朗弹道导弹末端攻击精度大大降低,极少能精准命中目标,还影响到了周围商船的定位系统,出现了数起因为定位不准而碰撞的事故。如果是中国出手,那么以歼-16D、歼-15D为代表的高端电子战机,甚至能实现干扰信号的同时,精准控制影响范围不外溢。但现阶段歼-16D、歼-15D显然是不能出口的,如果想实现文章中提到的,“削减美国技术优势”的目标,就需要更加灵活、简单的模式。
▲歼-16D很强,非常强
不管是车载小范围的干扰装置,还是可以由大型飞机搭载的专用屏蔽设备,当美国已经将“星链”视为对其他国家的有效武器,那么开发专用、廉价、易部署的反制设备,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伊朗用“北斗”取代GPS的动作来看,国内和伊朗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双方实际上处于更加灵活,也更符合双方利益的状态。就像在伊以冲突爆发早期,伊朗将大量飞机调往巴基斯坦避难,并提供廉价油料作为报酬一样。
▲歼-15D如果部署到弹射航母上,甚至比歼-16D更强
国内虽然暂时没有向伊朗提供重型武器装备的想法,但对于普通贸易并没有拒绝的意思,这也就是“北斗”能落地的原因。而既然美国和以色列都希望借助“星链”继续搞事情,那么技术相对不敏感的干扰技术,也是合理的输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