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日就是「立秋」,象征由炎热夏季迈向凉爽秋天。名为立秋,但实际气候仍多处于「秋老虎」阶段,白天炎热、早晚转凉,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台湾初鸣堂中医诊所院长、中医师周大翔说,立秋属五行之金,对应肺脏,而肺喜润恶燥,此时节的保健重点便在于「润肺养阴、防燥护肺」。
周大翔指出,此阶段若仍大量摄取辛辣、油炸、冰冷食物,易伤肺阴、损脾胃,导致口干、喉痒、皮肤干痒、便秘等「秋燥」症状。因此,饮食建议应转为清润、甘淡,白色或滋阴润肺的食材,如白木耳、百合、莲藕、梨子、沙参、银耳、山药等,既可生津止渴,也有助保护呼吸道系统。
立秋后,一旦肺气不足或气机郁结,更易出现情绪不稳、精神不振等问题。周大翔说,此时期更需重视情志调养,通过适当作息、饮食与穴位保健,使身心逐步过渡至秋冬。
周大翔指出,随着节气进入立秋,阳气开始由表往内收敛,人体的养生节奏也应由「耗散」转为「收敛」,作息方面建议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晚上应在11点前入睡,有助于养阴润肺、固护正气;早晨可在日出时起床,接受晨光刺激,有助提神醒脑与肺气舒展。
起居方面,早晚温差逐渐明显,需特别注意保暖,尤其肩背、膝关节及腰部这些阳气易外泄之处。薄长袖衣物与轻便外套在此时尤其适合,能避免受凉伤阳。在运动方面,立秋后不宜再进行过度激烈的高强度运动,以免大量出汗耗伤阴液。建议选择舒缓而内养的运动,例如太极、八段锦、瑜伽、快走等,既可锻炼肺气,又能调整自律神经,帮助身心安定。
而运动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佳,避免在烈日当空下活动。情绪方面,可养成静心习惯,例如每天花10分钟进行深呼吸、静坐、听音乐或与家人交流,也可阅读、书写等帮助情绪出口的活动,让心情自然舒缓。
立秋后,周大翔建议,除了食养与生活作息的调整,日常可通过平和的茶饮与简单的穴位按摩,提升身体的调节能力,预防秋燥与免疫力下降。以下两款茶饮皆性质平和,可作为日常调养饮品,适合在清晨与午后温热饮用:
- 沙参玉竹润肺茶 材料: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门冬6克、甘草3克 作法:以600毫升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温热代茶饮用。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止咳,适合喉干、干咳、皮肤干痒者。北沙参、玉竹皆为润而不腻的药材,适用于秋燥初现的调养阶段。
-
桂圆红枣养心茶 材料:桂圆10克、红枣5枚、枸杞10克 作法:加500毫升水煮沸后再煮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补益心脾、安神养气,对于秋季情绪低落、易失眠、气虚乏力者特别合适。红枣与桂圆温而不燥,有助于气血生成。
搭配穴位按摩,可更进一步提升气机运行与肺肾功能,帮助身体调整内外节律:
1.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靠近拇指侧的凹陷处,是肺经的原穴。每日早晚以指腹按压1至2分钟,有助润肺止咳、缓解咽干鼻塞等秋燥症状。
- 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约四横指处,是健脾补气、增强体力的重要穴位。每日按摩5分钟,有助提升免疫力,减少秋季疲倦感、改善肠胃功能。
周大翔说,立秋是由阳转阴的关键节气,不仅是气候转变的开始,更是身体调整与预防秋冬疾病的良机。通过适应节气的饮食养生、调整作息节奏、规律情绪与适度运动,再搭配简单茶饮与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润肺养阴、提升抗病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