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自从4月初特朗普公布对全球多国实施对等关税以来,全球贸易体系便进入了一个动荡和重构的阶段。在多次延期之后,白宫最终公布了重新调整后的对69个国家的“对等关税”税率,并明确表示于8月7日批量生效。
经过这三个月的多轮讨价还价和调整,这些协议的特点已初现端倪,也展示出特朗普关税战的一些底牌。例如,对英国等实施10%的税率;而像韩国这样与美国达成协议、对美有小规模贸易顺差的国家,税率约为15%;对于那些未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则被征收更高的关税,比如瑞士为39%,南非为30%,印度为25%。
目前看来,8月7日这个生效日期并没有进一步延期的迹象。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也变得更加清晰,并将更直接地影响全球贸易体系。
尚未落地的“靴子”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这场备受关注的谈判似乎在另一个框架和时间线上推进。中美在瑞典刚刚结束的谈判结果显示,中国可能还将获得一些新的进展。
8月7日实施的美国关税,会带来哪些影响?更重要的是,其中禁止转运的条款,将会如何间接影响中国及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
新“关税框架”浮现
四月初,“对等关税”的计算方式,是根据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程度来确定的。经过三个多月的谈判和调整,新一轮的关税调整方案浮出水面。
根据美国白宫在7月31日发布的行政令,各个国家被分为三个部分。行政令附件中未被列明的经济体,统一适用10%的税率。
被列明的国家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与美国达成协议,或对美有小额商品贸易逆差的经济体,这类国家的税率为15%。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欧盟、日本、韩国,包括以色列、约旦等,占比较大。
另一类则是那些没有与美国达成协议,且对美国有大规模贸易顺差的国家,这些国家将面临更高的税率。最高的国家是叙利亚,税率为41%;老挝和缅甸为40%。
亚洲经济体中,台湾和越南被征收20%的关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则面临19%的关税。整体来看,东南亚国家目前面临的关税水平,比4 月的“解放日”关税税率有所下降。
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面临25%的关税,该国近期因向俄罗斯购买石油等问题,遭到特朗普的严厉批评,在8月7日之前关税被加码到 50%;瑞士面临39%的关税,这个不属于欧盟的独立经济体,原本跟美国团队接近敲定10%关税协议,但在7月31日,特朗普与瑞士财长凯勒-祖特尔的通话后,认为后者语气“说教”,几个小时后宣布39%的惩罚性关税,甚至高于4月2日的31%。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作为美国最大的前两个贸易伙伴,面临重税,未纳入《美墨加协定》部分商品被征收35%的关税;墨西哥则面临25%的关税。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2025年7月2日,一名工人在越南北江省的一家服装厂缝制服装。越南是一个依赖出口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新关税特征及代价
刚刚公布的新关税框架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如果有国家或地区通过第三地转运的方式规避关税,其商品将被征收40%的转运关税。第二,新税率在8月7日正式生效,但此前设有7天的缓冲期。8月7日生效前,各国还有一个谈判、尝试降低关税的时间窗口。
因此,有可能在8月7日之后,关税名单还会进一步调整。例如,台湾面临20%的关税一经公布,在岛内引发了很大争议,认为税率过高。对此,台湾当局也紧急出面回应,试图平息舆论,台湾当局称,谈判仍在进行中,还在争取更优惠的关税条件。
但更低的税率意味着其他代价。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哈里塔斯(Barath Harithas)分析称,此次框架关注通过投资和采购换取关税优惠,显著区别于传统贸易谈判逻辑。
以日本为例,原本面临25%的关税,但在同意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以重振其核心产业,并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后,成功将关税降至15%。
同样,欧盟也通过承诺在2028年前购买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并进行6000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15%的关税税率。
国际经济研究院(PIIE)政策简报指出,若关税在8月7日后仍高于15%,可能需要在购买美国商品和投资方面做出额外的承诺,才能获取15%优惠档,而此机制已成为新框架的核心特点。
“这些政策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已经非常清晰:全球贸易正从‘效率优先’走向‘地缘优先’。”出口服务商GenPark的创始人兼CEO庞国强(Chris Pang)向BBC中文表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2025年4月5日,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上堆积着用于出口的集装箱的鸟瞰图。
美国的“关税红利”与“经济红灯”
自4 月特朗普扬起关税大棒后,美国股市债市剧烈波动。但三个月后,美国的财政和贸易数据都有不错的表现。
美国财政部报告,6月关税收入达272亿美元,带来单月270多亿美元预算盈余,创下 2017 年以来新高;7月8日,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白宫内阁会议上明确表示,美国今年迄今已收取约10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随着特朗普总统贸易政策的推进,这一数字到2025年底可能增长到3000亿美元。
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同比下降16%,为近两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与中国的贸易差距缩小了三分之一,为2004年以来的最小差距。
然而,经济学界对这一“关税红利”能否持续存在分歧。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特朗普在“解放日关税”后,迅速把关税回调,足以让贸易基本回归正常状态——在这一水平,出口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将共同分担关税影响,整体商业活动有望恢复。这也解释了美国过去三个月激增的进口和缩小的贸易逆差。
但在这一红利背后,美国经济也在闪烁红灯。
通胀压力已开始显现。6月CPI年增率升至2.7%,创近期新高。耶鲁预算实验室估计,平均美国家庭因关税已多支出2400美元。
同时就业市场出现疲态。7月公布的失业率从4.1%升至4.2%。特朗普对该数据大为不满,下令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并指控她“出于政治目的操纵就业数据”。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安徽一家丝织品厂
中美谈判的靴子还未落下
此次虽然公布了针对69个国家的关税税率,但最重要的“另一只靴子”还没有落地,那就是中美关税协定。实际上,中国从一开始就在与美国谈判的另一个时间线上。
一方面,中美在四月份进行了密集的报复和升级;另一方面,从五月开始,双方又进行了多轮沟通。最新消息显示,原本将于8月12日到期的90天暂缓期可能再次延长90天。这意味着,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重要的这对双边关系,还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有进一步的明朗化。
不过,这并不代表中美贸易关系不会受到这一轮政策的影响。因为美国在与各国签订的条款中明确表示,对于转运第三国的商品,将征收高达40%的惩罚性关税。这使得,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华征收关税后,形成的中国通过东南亚或墨西哥进行转运的贸易链条,势必面临重组。
庞国强评价称,这轮关税政策的实施,毫无疑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造成了直接且深远的冲击。特别是那些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制造企业,他们原本依靠高效率、低成本的模式参与全球供应链,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订单骤减、利润被压缩甚至被迫暂停出口的现实。
对很多工厂来说,这不是一次正常的市场波动,而是一次结构性的外部冲击。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如何界定这种转运也颇具挑战。例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如果产品在当地制造过程中增加了至少40%的价值,或者被实质性转型为新产品,比如iPhone的零件在当地组装成整机,就会被视为当地产品。但特朗普是否会遵守WTO的规则,仍然是个未知数。
再比如,在东盟内部,一件在越南组装、但含有大量中国零部件的电子产品,如何界定其原产地,也将成为争议的焦点。
通常情况下,只要产品在最后经过实质性加工,就可以凭借这一规则获得原产地证书,从而不受相关限制的约束。但如果美方坚持视这些商品为转运商品并严格加征40%的惩罚性关税,那么其监督和合规的成本将会大幅增加。这种做法还可能引发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重组。
“这场危机也标志着中国制造全面升级的临界点正在到来。”庞国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