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洪流中的榆中:亲历者自述“水整个漫山来”(组图)

    8月7日夜里,甘肃省榆中县大雨如注,山里传出轰隆隆的巨响。

    “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晚上11点多雨水就已经涌进房屋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榆中县马坡乡阳洼村村民杨云广仍心有余悸。

    2025年8月7日18时,甘肃兰州市榆中县遭遇短时强降雨,兴隆山区域达暴雨级别。很快,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携带着大量泥沙、树枝和垃圾迅速冲上路面。

    8月8日2时,甘肃省水利厅针对兰州市启动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8日18时起,应急响应调整为洪水防御Ⅰ级应急响应。

    8月8日晚,甘肃召开兰州榆中县山洪灾害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山洪灾害影响及救援情况,据初步统计:

    已造成10人死亡、33人失联。

    受灾区域涉及8个乡镇、485户,共2002人受灾。

    14个行政村道路阻断,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114个基站中断,1万多群众通信被阻断。

    人饮工程、河道堤防工程受损严重,2.4万人正常饮水受到影响。

    农作物受灾面积3620亩,2540余间房屋受损。

    “水整个漫山来”

    山洪亲历者自述

    8月7日晚,在兴隆山风景区,因山洪突发,200多名旅客及工作人员滞留在某酒店内。

    据该酒店一名工作人员讲述,洪水发生非常突然。“这个水就不是说从哪一个方向过来,它是整个就漫山来,太突然了,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

    在雨势变大,山洪来临前夕,酒店工作人员通知不同楼栋人员不要聚集,立刻就近爬到各自所在楼的最高层等待救援。酒店全体人员在8日获救,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榆中县委书记崔峰巍介绍, “本轮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受灾中心区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势地形复杂、群众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供电、通讯等大面积瘫痪,降水量达到历史极值,给夜间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

    受灾区域涉及8个乡镇

    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据了解,榆中县兴隆山保护区周边多个村子出现道路中断和通信中断,当地派出多支救援力量,徒步赶往村子核查灾情并转移群众。抢险人员介绍,因河道的洪水比较大,路基被大量冲刷破坏,目前救援队正在加紧清理河道、开拓路面,争取赶在今天(9日)把两处主道路保通。

    36小时生死救援

    转移安置群众近一万人

    投入多方力量 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灾情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先后调派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兰州新区、训保6个支队717名消防救援人员、7头搜救犬、16艘舟艇赶赴灾区紧急救援。

    截至8月8日晚,已累计救出被困群众443人,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作组到达现场后立即踏勘灾情,研究了救援方案与力量部署,指导队伍采取无人机空中侦察、地面人员搜索、卫星便携站信息支撑等方式全力搜救失联人员。

    8月9日,按照指挥部部署安排,甘肃消防救援总队约450人在马莲滩村分组沿河道搜寻;甘肃森林消防总队、西北救援中心约330人在旧庄沟村、白家堡垒、上庄村一线和城关镇兴隆山村区域沿河道搜寻。

    8月9日上午9时,甘肃消防正在兰州市榆中县马莲滩村开展搜救工作。图源:中国应急管理

    抢通主干道 恢复局部供电

    据了解,省道104线是榆中县城通往兴隆山腹地最快的主干道,沿着这条道路往前,就是此次山洪受灾较为严重的马坡乡多个村庄。

    由于该道路处于一处弯道,山洪持续对路面冲刷,导致路段将近200米的地基损毁,仅有半幅路径可供通行,且不足以支持大型机械通过。抢险人员正在对该路段的地基进行加固,抢通道路以提升后续救援的效率。

    截至8日22时,该路段局部供电已恢复,目前仍在全力抢通中。

    险情发生后,根据应急管理部统一调度,中国安能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调集工程、水文、地质等技术专家和抢险骨干230余人,携带重型挖掘机、装载机、多功能抽水车、侦测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生命探测仪等专业救援装备90台(套)紧急驰援。目前,救援队伍已全力投入榆中县通往马坡乡的S104省道道路抢通以及河道疏浚任务中,全力打通抢险救灾“生命线”。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加快对受降雨影响中断的剩余电网线路和通讯移动网络基站抢修,力争8月10日前恢复电力、通讯。

    连夜转移群众 安置点物资有保障

    与此同时,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救助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兰州市榆中县通过投亲靠友就近安置、征用酒店集中安置、设置学校及村委会等集中安置点等。

    截至目前,已征用酒店54家,设置学校、村委会等集中安置点14个,累计转移安置群众近一万人。

    兰州市榆中县委书记崔峰巍介绍,根据受灾情况,第一时间调配帐篷、棉被、折叠床等物资3000多套,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所和基本生活用具。同时,组织37辆救护车20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一线,在县医院、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储备床位734张,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和健康检查。

    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

    大半年的雨灌进甘肃榆中

    这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怎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甘肃兰州榆中县本轮强降水的3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 累计雨量大

    8月7日18时至8日9时,兴隆山气象观测站共出现2站次大暴雨,15站次暴雨,49站次大雨,17站次短时强降水。累计降水量达到220.2毫米,达到榆中县年降水量(382.6毫米)的56%。

    强降水时段集中 小时雨强大

    8月7日18时至8日1时,兴隆山气象观测站有6个小时出现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水量36.4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93.4毫米,超过了榆中县8月平均降水量。

    城关气象观测站有3个小时降水量大于20毫米,最大小时降水量43.4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82.3毫米。

    空间分布不均 极端性强

    榆中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由东南、东北向西北倾斜。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低洼,呈马鞍形。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边坡较陡,汛期强降雨可能导致两侧切坡形成泥石流、滑坡,甚至山体坍塌等自然灾害。图源:中国水事

    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城及南部,相邻3个气象观测站超过100毫米,其余气象观测站降水量在30~100毫米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局地性。

    从降水量看,兴隆山站220.2毫米、城关站156.9毫米以及小康营站105.2毫米,均为3个气象观测站自2002年建站以来日最强降水,具有非常强的极端性。

    如此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降雨,落在土层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弱的黄土高原上,后果可想而知。

    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趋多

    “预字当先、关口前移”仍是防汛关键

    今年7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多轮强降水过程,降水落区高度重叠。很多人感觉“百年一遇”的暴雨成了“年年一遇”。

    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就目前而言,甘肃的暴雨洪涝灾害与西北暖湿化的大趋势有关,但关系不大。相比于缓慢趋势性变化,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都在增加,也许年平均降雨量变化不大,但极端降雨事件在变多,降雨的时空分布更集中了,这对灾害预警和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国内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山洪预警体系,即国家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这套预警系统已做到全国县级全覆盖,特别是山洪高危地区。

    虽然山洪在全国范围内常有发生,但具体到某个乡镇,可能几十年也不会发生一次。“特别是西北部地区,暴雨山洪出现的概率较小,防灾意识和预警体系的维护就会更松散。”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说。

    山洪灾害起涨快、水量大、时间短,除了人员快速撤离,早发现、早预警是减少山洪危害的关键。

    许小峰提到了预报预警“提前量”的问题,但提前24小时还是提前6小时,甚至只能提前半小时,效果完全不一样。对暴雨来说,灾前数小时的预警其实能起到作用,关键是预警之后要马上行动,要有针对不同预警级别的防灾预案。从县到乡、村的多级预警和响应体系还有待完善。

    对于甘肃来说,这场汛期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8月8日,兰州中心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橙色预警。8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支持甘肃省做好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目前,失联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救援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