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7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持平,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减3.6%,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3.3%。 6月PPI也下降了3.6%,为2023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准。凸显境内需求低迷和持续的贸易不确定性对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的影响。机构认为,下半年PPI转正难度很大。
路透报导,PPI已连续两年多下降,9日公布的数据表明,应对价格竞争的早期努力尚未取得成效。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7月PPI与上月相比变动的主要原因:一是季节性因素加上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行业价格下降。二是境内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带动相关行业价格降幅收窄。
路透分析,通货紧缩压力促使中国政府着手解决关键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然而,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似乎只是十年前推出的全面供给侧改革的缩减版,而供给侧改革在终结通货紧缩螺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长期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与美国的脆弱的贸易休战正在对消费者支出和工厂活动造成压力。
政策制定者优先考虑的是遏制汽车和其他关键产业的无序竞争,而不是立即推出刺激措施,但分析师认为,这些举措对大幅提振最终需求的潜力有限。
界面新闻报导,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部门总监冯琳表示,考虑到下半年出口下行后,会对境内工业品价格带来新的下行压力,下半年PPI转正难度很大。不过,在去年同期基数下行,「反内卷」政策限制部分行业产能释放等影响,下半年PPI降幅有收窄趋势。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PPI在今年实现转正的难度较大。他指出,一方面美国关税冲击将导致境内出口面临回落压力,加上相关行业面临一定产能过剩压力,出口行业价格下行风险较大。
另外,随着一揽子扩内需政策进一步见效,加上稳投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加快落地,境内部分建材行业价格将温和回升,但房地产需求低迷或制约回升幅度。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按年持平,按月则升0.4%,扣除食品及能源价格的内核CPI按年升0.8%,升幅连续3个月扩大,而且是去年3月以来最高,当中金饰品及铂金饰品价格按年升37.1%及27.3%。煤炭、钢材、光电、水泥和锂电等产业市场竞争秩序持续改善。
受季节性因素叠加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物价指数(PPI)按年则跌3.6%,跌幅与上月相同,按月跌0.2%,跌幅收窄0.2个百分点。
今年首7个月,CPI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1.6%,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