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塑料公约」谈判会议进入倒数三天。尽管上周六召开大会,各工作小组汇报成果时,多数条文仍悬而未决,括号文本不减反增,大会主席数度喊话各方落实「时间管理」。与会专家观察,会议首周各国代表多处于「各自表述」阶段,本周启动逐条讨论后,才算正式进入谈判深水区。其中,第六条「减少塑料生产」直击各国产业内核利益,势必成为本轮协商的主要角力战场。
本届谈判以根据《主席文本》条约草案为基础,总共32条条文,其中第3条、第6条与第11条,被视为三大最具争议条文,分别牵涉「塑料禁用清单」、「塑料减量」与「财务支持」制度设计。
环境部代表团成员、台湾循环经济与创新转型协会荣誉理事长樊国恕表示,虽然各国代表对每一条条文内容都有不同意见,但最内核的争议点还是在第6条的「塑料减产」,条文内容涵盖塑料的「永续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石化产业与产油国的经济命脉,因此至今仍未进入实质讨论,各方态度极为谨慎。
樊国恕指出,该条文关系到从石化源头进行上游控管,但遭产油国强烈抵制,认为此举将侵害能源主权与经济利益。目前全球超过九成塑料原料来自石油提炼,若从源头限缩,将重创石化输出国。
樊国恕说,欧盟、非洲联盟及太平洋岛国等多数成员仍主张,应将源头减量作为治理内核,并要求设下具体减塑目标与时程。然而截至目前,该条文内容仍陷僵局,也是本届谈判中最激烈的战场。
樊国恕分析,为降低产油国等的反对力道,谈判桌上出现策略转向,可能淡化「减量」(reduction)的强制性字眼,改以「永续生产」作为论述框架,尝试在环保目标与经济发展间取得平衡。至于如何界定「永续」与设置具体目标,将是接下来的角力焦点。他指出,第六条并不会被直接删除,而是通过增修文本寻求共识,如何在文本上达成平衡,端赖大会主席的斡旋智能。
樊国恕指出,主席团已多次强调,本次谈判将遵循「共识决」原则,意即在所有国家同意之前,任何条文都不会通过。此举虽让谈判过程更为复杂,但也确保最终结果能获各方接受。他说,大会主席团自开议以来就定调,谈判过程虽然复杂,但态度是乐观的,只是过程不会一蹴可几。
另一位长期关注谈判的场边观察家认为,现阶段不必在细节上过度纠缠,许多技术性问题可留待日后的缔约方会议处理。真正重要的是先为条约创建稳固的实施流程与程序,只要基础架构明确,未来便能在既有框架内持续优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