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A投弹模拟打击“美军驱逐舰”引热议2025-08-14 18:17·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前不久,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栏目播出了北部战区空军某旅歼轰-7A战机的训练画面——一架“飞豹”呼啸掠过靶场,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精准投向一个外形酷似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靶标,瞬间命中并摧毁。这一幕让不少观众心头一震:在防空导弹横行的今天,高空飞行到敌舰上空扔炸弹,不是自找风险吗?
▲央视公开的画面
歼轰-7A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服役的双座双发歼击轰炸机,改进型在航电、火控、挂载和航程等方面全面提升,能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对抗吊舱。虽然在机动性能和隐身性上不及歼-16、歼-20等新锐机型,但凭借大航程、大载弹量和良好的平台可靠性,它仍然是我国对地、对海打击的重要力量。据《2025年全球军事平衡》报告,中国空军现役约200架歼轰-7A,其中不少是从海军航空兵转隶而来,自然也继承了反舰作战任务。
在常规反舰任务中,飞豹通常挂载鹰击-83K/KH空舰导弹,射程超过250公里,可在敌舰防空圈外发射。然而这次演练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显然是一种更近距离、更高精度的打法。不少人质疑——现代海战中,驱逐舰的防空火力密布,靠近几十公里去扔炸弹岂不是“送人头”?然而,制导炸弹反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有着明确的战术定位。
▲精确制导炸弹无需轰炸机就可携带
首先,精确制导炸弹的当量优势明显。当前世界主流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普遍在125至300公斤之间,少数重型导弹如俄制“花岗岩”“玄武岩”才达到700公斤甚至1吨,但它们体型巨大、发射平台有限。相比之下,一枚5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级的激光制导炸弹,毁伤威力对驱逐舰、登陆舰等目标有着更直接的“斩首”效果。
其次,精确制导炸弹成本低廉、产能高。与昂贵且复杂的反舰导弹相比,制导炸弹结构简单,改装灵活,适合在大规模消耗战中维持持续打击能力。更关键的是,炸弹反舰并不意味着无脑“硬闯”。这种战法主要适用于两类场景:其一是敌舰防空能力被削弱时,在前期导弹攻击、电子压制甚至空潜协同作战后,敌舰已耗尽防空弹药或雷达瘫痪,此时出动战机投弹既省钱又高效。其二是打击无防空能力目标时,如船坞登陆舰、补给舰、军辅船乃至码头和民用船舶,使用导弹实属浪费,炸弹反而更具性价比。
▲美军“QUICK SINK”计划
这种思路并非中国独有。早在二战,德国空军就用“弗里兹”-X制导炸弹击沉过意大利战列舰“罗马号”。美军近年来的“快速击沉”计划(QUICK SINK)也将JDAM系列制导炸弹改装成反舰武器,在2024年环太平洋军演中,B-2A轰炸机就使用GBU-31炸弹精确击沉退役的“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效果惊人。这说明,在现代作战体系下,炸弹反舰完全可以成为反舰导弹的有力补充。
歼轰-7A使用制导炸弹反舰,更多是体现了体系作战中的灵活性。在夺取制空权、压制防空火力的情况下,飞豹可以携带多枚大当量炸弹,对敌舰实施“终结一击”,确保其彻底丧失作战能力或直接沉没。这不仅降低了昂贵导弹的消耗,还能在大规模作战中实现火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飞豹
而飞豹的大载荷和长航程意味着它可以挂载多种任务载荷——电子对抗吊舱、目标指示吊舱、数据链中继等,与其他作战平台协同作战。例如,前方隐身机型进行侦察引导,飞豹在安全航路切入投弹,这样就把“高风险”变成了“可控风险”。
当然,这种战法有明显前提条件:例如必须掌握局部制空权,否则战机在高空投弹极易遭敌方战机或远程防空导弹攻击;同时需要电子压制配合,瘫痪敌舰雷达或误导其火控系统;最后对飞行员和机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在复杂环境中精确投弹并快速脱离。因此,这并不是取代反舰导弹的“新主流”,而是针对特定作战条件的战术补充。
▲豹爷老矣,尚能饭否?
歼轰-7A作为一款服役超过20年的机型,依靠持续升级和战法创新,依然活跃在一线战场构想中。它的制导炸弹反舰训练,既是对武器平台潜力的深度挖掘,也是我军多样化反舰体系的一部分。未来,随着隐身攻击机、长程反舰导弹和无人机的配合,飞豹或许会越来越多地担任“收割者”的角色——在敌舰苟延残喘之际,送上那颗真正致命的炸弹。毕竟在现代海战中,没有哪一种武器是“万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