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清晨,洛杉矶城郊数个工业园与家庭社区同时响起撞门与呼喊声。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展开一次罕见的多点突袭行动,逮捕数十名被指“涉嫌非法居留或有犯罪记录”的移民。一如往常,执法视频很快登上社交媒体,但这一次,却点燃了意料之外的怒火。48小时内,大批蒙面抗议者聚集于唐人街、Compton与101高速路段,与警员对峙,高举墨西哥国旗,投掷燃烧瓶。一边是国民警卫队荷枪实弹进入街头,一边是州长公开谴责联邦“非法越权”。冲突迅速超越移民议题,演变为对合法性、身份认同、以及政治边界的集体质问。燃烧着枪弹和怒火的街头骚乱,引发了一场关于“谁拥有秩序解释权”的公开对峙。联邦、地方、移民群体,三方正围绕合法暴力、归属权利与政治主权,展开一次在制度裂缝上燃烧的碰撞。联邦和州:谁越界了?6月7日深夜,尚未平息的洛杉矶街头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动用2000名加州国民警卫队,以“恢复秩序”为由,直接进入洛杉矶多个示威热点地区。与通常程序不同,这一决定绕过州长加文·纽森的同意,几乎是以“军事式”的方式切入地方管辖权。在此之前,加州已明令不配合ICE的大规模执法,而这一强行介入,无疑将一场移民执法风波,推向了联邦与州政府宪政结构对抗的前线。“这是一场非法的政治挑衅。”纽森在回应中措辞强烈,明确表示该部署未经授权,也未曾与州政府沟通。他要求国防部“立即收回指令”,并警告联邦政府正在“蓄意制造危机”。洛杉矶市长贝丝也称这是一场“压倒地方权威的政治表演”,强调本地警方完全有能力应对局势,不需要联邦武力介入。特朗普的行动依据是《美国法典》第10编第12406条,该条款赋予总统在“公开骚乱妨碍联邦法实施”时,可直接调用州国民警卫队的权力,但通常必须与州政府协商。而这一次,是自1960年以来首次有总统在未获州长许可的情况下,动用州警卫队干涉州内事务。它标志着一个危险的政治信号:在政见撕裂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美国联邦与地方之间对“秩序”“正义”“合法性”的理解,已经不再共享同一张宪政语言的地图了。 加州自2017年起正式成为“庇护州”(Sanctuary State),依据SB 54法案,地方执法机关不得因移民身份协助联邦拘捕,除非涉及严重暴力犯罪。现实中,加州地方政府与ICE长期矛盾不断。ICE频繁发布“通缉公告”,指责地方警方释放非法移民、阻碍执法。这次行动,正是在僵持多年后的集中“纠偏”尝试。 但问题不在于这场执法是否“必要”,而在于它是否还具备“合法性共识”。 当联邦政府将国家暴力装进国民警卫队的装甲车,碾过州政府已公开反对的边界线——这不仅是一次法律程序的破裂,更是一次政治信任的塌陷。它动摇了美国的宪政稳定性,让“分权而合作”的制度,变成了“服从或镇压”的强权逻辑。 于是我们看到,街头的不只是移民抗议者,也有不戴徽章的“平民”,有阵营模糊的蒙面者,也有拿着扩音器的法律系学生。他们不一定清楚宪法修正案的第十条条文,但他们清楚地感受到:执法不再代表规则,而变成了某种立场的延伸。 合法暴力,本该是维护公共秩序的边界;但当不同权力主体对“合法性”的理解发生根本分歧时,暴力的边界也就不再清晰。这场警灯与火焰交织的夜战,逼出了一个被忽略已久的问题:在无法协商的国家结构中,暴力总是最先越界的那一方。 移民:我们是谁?如果说ICE的行动是一场制度层面的执法,那么随之而起的抗议,更像是一场情绪爆发的街头宣言。它来得迅猛,带着混乱,却充满象征力量:蒙面的年轻抗议者、高举墨西哥国旗、焚烧杂物,还有封锁101高速时挥舞的“Kill ICE”标语。这些场景不只是移民维权游行,而是一种深层的“身份”表达。 美国洛杉矶抗议现场 视频截图 而最具争议的画面,莫过于那名高举墨西哥国旗的蒙面者,站立在国民警卫队对峙线前。他成为保守派媒体口中的“完美示威对象”——一个不戴美国标志、拒绝暴露身份、反对联邦权威的“非我族类”。但他表达的,真的是政治反叛,还是另一种极端边缘化下的求存呐喊? 洛杉矶是美国拉丁裔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据2023年市府数据,该市人口中超过48%为拉丁裔,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为无证或“半合法”状态。许多人虽没有绿卡,却已在城市里生活十数年,有家庭、有劳动、有子女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在“生活事实”上,他们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在“法律身份”上,他们却始终是等待清算的“未定者”。 一个典型的现实写照:洛杉矶当地多家媒体报道,在本应该前往移民局例行报到的当日,一对长期居留的拉美裔夫妇因“非法居留”被ICE拘捕。他们在美国生活多年,育有三个孩子,他们每年定期报到,却在那天例行报到时突然被捕送至拘留所并遣返,完整的一家顿时被撕裂。这一事件令社区里那些同样“未定”的家庭感同身受:移民局成了“突袭点”,不是“守护地”。 这一例子不仅是冰冷数字的叠加,而是情绪宣言最核心的逻辑:他们始终不是“非法者”,却也永远无法成为“合法者”;他们既不是公民,也没有被真正认可为应被保护的人。墨西哥旗帜在街头高举,正是在表达一种深切的“身份失位”。 为什么是在洛杉矶这样一个“庇护城市”,抗议却最为激烈?这正反映了庇护的悖论:它给予希望,同时也暴露脆弱。在此生活的移民社群,对庇护的依赖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一旦政策松动或执法加剧,他们面对的不是单纯的法律追责,而是生活的整体解构。因此,他们必须在“象征层面”出击——不是因为象征最有效,而是因为现实中无力博弈。 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最广的标语之一是:“We are here because you were there.”(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你们曾在那里。)它将移民问题投射为一场历史与地缘的报应——美墨边境、贸易协议、对中美洲局势的干预,最终造就了如今这批移民的流动。这种叙事虽不为主流所接受,却在基层群体中具有深远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