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9892 帖子
台人失联未通报 国台办:无九二共识 影响协议运行
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日前揭露,去年1月迄今,陆委会接获台人赴中失联或遭限制人身自由52件,被留置盘查13件等,中方目前都不会主动通报。就两岸共打协议运行情况,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26日表示,众所周知,影响两岸协议运行的根本原因是民进党当局拒绝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朱凤莲2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就邱垂正示警中国祭出惩独22条后的民众赴陆风险做出回应。她说,关于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司法文档,中方已强调过多次,这份司法文档针对的是极少数涉「独」言行恶劣、谋「独」活动猖獗的「台独」顽固分子,不涉及广大台湾民众。
她说,中国始终欢迎广大台湾同胞广泛参与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来中国创造便利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依法维护台湾同胞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依法依规处置各类违法行为。
朱凤莲称,将持续改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与政策,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正常化、常态化,有利于两岸同胞不断增进相互了解与情谊。我们热忱欢迎广大台胞多来中国走走看看、参访交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民进党当局的谣言不攻自破。
不过,陆委会表示,对于失联案件等,中方目前都不会主动通报,要在台方主动提出个案后才会协助查找。因此,在本报就此案,以及25日台湾海巡署押返涉破坏海缆的中资权宜轮和中国船员调查一案,关切两岸共打协议运行情况时,朱则回应,众所周知,影响两岸协议运行的根本原因是民进党当局拒绝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面对台湾民众赴中有疑虑,她称,台湾民众有恐慌的心情,恰恰是因为民进党当局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恐吓打压台湾同胞来中国正常交流、参访、旅游,企图借所谓「反渗透法」在岛内(指台湾)制造「寒蝉效应」、「绿色恐怖」,不得人心。
对于近年两岸共打协议运行情况有限,在北京执业的台湾律师、北京静理律师事务所运行主任沈杰建议,台湾人赴陆,一定要随时告知家人自己在哪里,在大陆当地的「紧急连络人」电话也很重要。
沈杰说,首先,若家属能知道在哪里出事、失联,涉及台湾人的案件,当地台办一般都会有备案,可以更快地进行查找,或向国台办的「投诉协调局」反映;另,若非涉及重大特殊案件,理论上在中国被拘留时,可以申请打一通电话,「但这通电话可能不是国际长途」,若在大陆有一个可以联系到台湾家人的「紧急连络人」,就能提供即时帮助,也能通过联系律师等方式协处。
胡瓜演唱会后送医 蓝心湄挖腭肉补牙龈 双双挂病号
胡瓜辛苦办完演唱会,来宾蓝心湄台上载歌载舞,结束后,两人都送医,胡瓜到医院打营养针、蓝心湄则赴牙医挖上腭肉补牙龈,大叫「麻药退了,爆痛」。
综艺天王胡瓜统筹制作的「钻石舞台之夜演唱会」圆满落幕,他25日公开自己躺在病床上吊点滴的照片,坦言终于松了一口气。但粉丝观众却吓一大跳,深怕他累垮身体。幸好胡瓜只是在打营养点滴,并非身体出状况。
65岁的他其实过年前就生病了,还因为卖力宣传嗓子都哑了,但他不允许自己倒下,坚持打针后如期上阵,还要出外景录「综艺大集合」。太太丁柔安虽然心疼,但她知道胡瓜的个性,只要是工作必然全力以赴,所以过年期间都忙着彩排没有休息。而她也澄清胡瓜不是病倒,是打营养针补充体力,会如期到外景现场报到。
蓝心湄也PO出素颜照,张嘴后上排牙齿缺了一颗门牙,大家被吓到到底发生什么事,她解答是挖上腭肉去补牙龈,过去在综艺节目中,常爆料蓝心湄素颜时会让人认不出来,这次她大方PO素颜照片,若不说是蓝心湄,真的看不出来是她,妆前妆后真的差很多。
NBA/柯瑞打24分钟就休兵 兄弟对决勇士血洗黄蜂
赛前先和担任球评的爸爸老柯瑞(Dell Curry)打招呼,勇士队当家球星柯瑞(Stephen Curry)25日碰黄蜂队再和弟弟小柯瑞(Seth Curry)上演对决戏码,不过兄弟同场时间并不多,勇士半场就已拉开差距,柯瑞只上场24分钟就可以休息,第四节全程坐板凳看队友以128:92轻取黄蜂,明星赛后不但收下三连胜,且胜分都从24分起跳。
老柯瑞曾效力黄蜂10个赛季,如今小儿子也是黄蜂成员,25日和勇士碰头形成柯瑞家族另类合体;柯瑞首节前三次外线出手都落空,不过第四次尝试命中,不到40秒就飙进第二球,助勇士第一节就取得28:18领先,半场优势扩大到56:41。
第三节勇士又打出单节41:24的海啸攻势,柯瑞最后3分多钟就下场,第四节和巴特勒(Jimmy Butler)、格林(Draymond Green)直接当观众,轻松迎接34分大胜。
Steph drains back-to-back 3s 💦 pic.twitter.com/tNJqpTHuhB— Warriors on NBCS (@NBCSWarriors) 2025年2月26日
勇士25日点点开花,七人得分两位数,柯瑞仅出赛24分钟攻下15分,希尔德(Buddy Hield)16分是全队最高,巴特勒只上场19分钟就有6分、8篮板、5助攻全能数据,加入勇士后助新东家7战拿下6胜。
小柯瑞表现也亮眼,三分球6投4中攻下14分,不过分数早早被勇士拉开,第四节被拍到一脸无奈坐在休息区。
iPhone语音转文本功能出包 说「种族主义者」显示川普
科技巨头苹果表示,一些iPhone用户发现,以语音转文本功能说出「种族主义者」一词时,会短暂显示「川普」再自动修正为「种族主义者」;苹果正在修复这项错误。
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报导,一名TikTok用户在上周发布的影片中指出这项发现后,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包括「资讯战」(Infowars)主持人和极右翼阴谋论名嘴琼斯(Alex Jones)等保守派人士都对此感到困惑和愤怒。许多社群媒体用户也亲自测试,并将过程拍成影片上传网络。
数名NBC News记者使用多台iPhone进行测试,也得到了相同结果。当激活iPhone语音听写功能并说出「种族主义者」(racist)一词时,屏幕上的文本会短暂显示「川普」(Trump),接着再自动修正成「种族主义者」。然而,并非所有测试都能重现这项错误。
苹果发言人今天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意识到支持听写的语音辨识模型出现问题,我们将于今天推出修复方案。」
白宫发言人并未立即回应置评要求。
苹果表示,支持该功能的语音辨识模型有时可能会先显示一些语音重叠的单字,直到进一步分析使其能够识别用户所说的正确单字。苹果指出,这个Bug错误给出「川普」一词,来回应几个包含R辅音的单字。
报导说,这起事件成了大型科技公司被控存在政治偏见的最新实例。
上个月,Meta旗下脸书用户发现自己的帐号似乎自动追踪川普和副总统范斯(JD Vance)的新专页,声称这个社群平台在川普就职后采用强制手段为其涨粉,Meta因而面临强烈反弹。不过,Meta表示,这是公司在政府过渡期间惯常做法的一部分。
Meta也回应有关用户投诉在Instagram搜索主题标签「民主党人」(#democrat)时,会显示「已隐藏结果」的消息,声称这个平台上有许多不同主题标签都受到这个问题所影响,不仅仅是那些左派主题标签。
亚马逊去年9月则说已修复一项错误,这项错误导致其虚拟助理Alexa在被要求给出投票给川普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Kamala Harris)的理由时,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当问题锁定川普时,据悉Alexa拒绝「提供宣传特定政党或特定候选人的内容」,但当主角换成贺锦丽时,Alex有时会列出支持这位候选人的详细理由。
全球坠机频率愈来愈高?BBC调查:事故及死者双双减少
去年底南韩济州航空发生179死空难,年初美国又因两机相撞导致67人丧生,今年也陆续传出客机胎压异常紧急迫降和翻覆等险象环生的飞安事故,导致不少网友猜测飞机坠毁频率是否愈来愈高?对此,英国广播公司事实查核团队(BBC Verify )调查发现,事实上,全球飞安事故数量明显下降,全球空难死亡人数也呈现减少趋势。
BBC团队分析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数据发现,过去20年间的航空事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负责监测全球航空事故的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3年间,每百万次航班的失事率为1.9,相较历年数字有所减少。这期间失事率最高是2008年的4.8;近10年间,以2019年的2.9为最高。
ICAO对航空事故的定义广泛,除了乘客或机组人员伤亡,飞机受损或失联也算在其中。
BBC指出,全球空难罹难人数相比历年同期也有所减少,尽管某些年份会因重大空难而激增。
另一方面,在美国方面,根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数据,美国在2005年至2024年间航班数量显著增加,但是航空事故总体呈现下降。
此外,美国相比去年同期,2025年1月52起事故也比2024年58起、2023年70起都还要少。简而言之,航班次数增加,失事频率反而下降。
剑桥大学统计系荣誉教授斯皮格哈特(David Spiegelhalter)指出,类似的数据组会因重大事故导致大幅波动,「随机事件不会均匀发生,它们往往会集中出现。因此,即使航空事故之间并没有实际联系,从数据上看,这些事故也可能显得彼此相关」。
荷兰前空难调查员艾尔托南(Ismo Aaltonen)认为,过去几个月的重大空难不代表飞机安全性下降,并以阿塞拜疆航空遭俄罗斯误击为例,说明事故情况各不相同。
白金汉郡新大学(Buckinghamshire New University)航空与安全学院高级讲师马可(Marco Chan)点出,「事故在社群媒体的曝光率愈来愈高」,从而增加大众对空难的认知提升。
专家也告诉BBC团队,类似事件和重大事故都受到当局彻查。相关细节和数据被输入飞行员训练仿真器,以利从业人员为未来遭遇类似情况做好准备。
Breaking
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离开伊朗 真要造核武?(组图)
当地时间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言人纳伊尼向以色列发出警告,如以色列再次发动袭击,伊朗将不再有任何“红线”。他表示,伊朗的快速反应打乱了敌人的算盘,需要观察战争的目标才能知道谁赢谁输。(总台记者 李健南) 总台记者获悉,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消息,该机构核查人员在近期的军事冲突期间,停留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当地时间4日,这些人员安全离开伊朗,返回位于维也纳的该机构总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强调,该机构与伊朗谈判,以尽快恢复在伊朗的基本监测和核查活动至关重要。(总台记者 李健南)伊朗以前不准备制造核武器,但现在不一定了 当地时间7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正式暂停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这意味着,伊朗不再接受有关禁止核扩散的国际检查,国际社会也将无从得知伊朗核设施在“12日战争”中的真实受损情况。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当天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合成高浓缩铀的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已经在美军此前的轰炸中“严重受损”。这和伊朗官方此前的描述不同,但却和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帕内尔7月2日的声明接近:美方认为伊朗的核计划“已被推迟约1至2年”。然而,这些话到底是事实,还是烟雾弹?国际知名核不扩散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弗兰克·冯·希佩尔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美以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没能摧毁伊朗制造核武器的高浓缩铀原料,如果伊朗下定决心,在1至3周内就能制造出核武器。不少分析认为,美方连续释放出伊朗“核能力被毁”的消息,是为了符合总统特朗普宣称的“胜利”;而伊朗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为了掩护真正的核计划,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战火重燃。特朗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情报部门认定伊朗仍能将铀浓缩推进到“令人担忧的水平”,他将“毫无疑问地”再次对伊朗发动空袭。作为伊核问题谈判的重要参与者,希佩尔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据他所知,伊朗一直都没有真的制造核武器的计划。“直到(6月13日的)战争之前,伊朗始终认为,只要他们拥有能合成高浓缩铀的能力,就足够有威慑力了。但很显然,这种威慑没有阻止美国和以色列这两个有核国家轰炸伊朗。所以,我现在不确定,伊朗是否觉得自己必须真正拥有核武器”。希佩尔是全球最资深的核不扩散和裁军专家,曾担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助理主任,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科学与全球安全项目资深物理学家和荣誉教授,他也是中美等17国核专家组成的国际裂变材料小组(IPFM)联合主席。他深度参与了美苏结束核军备竞赛的谈判,并在历次伊核问题谈判中提出关键建议,为美、伊双方代表采纳。弗兰克·冯·希佩尔。图/受访者提供“攻击离心机和摧毁高浓缩铀库存是两回事”《中国新闻周刊》:自以色列和伊朗的“12日战争”停火以来,对于美国、以色列是否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各方看法不一。特朗普坚称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已被“完全摧毁”,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福尔多核设施内的离心机已停止运转。这是否意味着伊朗的核能力已遭显著削弱?希佩尔:福尔多的离心机是否被摧毁,放置离心机的大厅是否被直接击中坍塌,直到出现一手的检查报告前,外界是不会知道的。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并不比我们其他人知道更多关于福尔多的信息,因为他们也还没能进入设施。但合理的猜测是,这些离心机最可能受到的损害,是来自钻地炸弹造成的震动(shock),损害程度其实取决于离心机当时是否正在运转。如果当时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则除非钻地弹直接打击地下大厅,否则很难对这些离心机造成真正损害。此外,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信息,但很可能的情况是,伊朗在空袭来临前已经将他们此前生产出来的60%高浓缩铀从福尔多核设施及伊斯法罕核设施中转移走了。这个问题比福尔多的离心机是否遭到重创,更为重要。只要这些高浓缩铀库存依然存在,伊朗就可以制造出核武器。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称,被告知这些高浓缩铀在空袭前已被转移。高浓缩铀通常以气态的六氟化铀的形式储存,放在圆柱形容器里,可以放回离心机进行进一步浓缩。伊朗目前拥有400多公斤高浓缩铀,考虑到储存方式,总计是500多公斤材料,这是易于用车辆进行运输的。当然,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展现的情报能力令人惊叹,这表明他们在伊朗有足够的影响力,获知高浓缩铀存放的位置,让精确袭击得以实现。但正因为伊朗核设施长期面临以色列在情报和空中打击上的威胁,所以伊朗的高浓缩铀一直被分散保存在多个地方,很多具体信息对内部人士来说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即使以色列可能已经渗透到伊朗的核项目中,但我们依然不能排除伊朗很可能存在秘密的高浓缩铀存储地点,甚至可能存在秘密的、拥有少量离心机的核设施。这些设施的位置,只有伊朗原子能机构中的极少数人知道。《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否意味着,即使美以的打击效果“最大化”,也只是让伊朗现有的大部分离心机无法工作,在未来几个月内无法生产更多的高浓缩铀,但伊朗依然可能有足够的高浓缩铀库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直接制造核武器?希佩尔:是的,攻击离心机和摧毁高浓缩铀库存,是两件事情。现在,只需要少量的浓缩工作,伊朗现有的60%高浓缩铀就可以被转化为90%的武器级浓缩铀。如果伊朗急于获得威慑力,60%的浓缩铀其实已经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只不过每枚弹头需要消耗更多的浓缩铀材料。如果伊朗只是想要制成一枚导弹,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伊朗制造核武器还需要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伊朗在其他方面做了多少准备工作,特别是在核弹的内爆设计方面。如果这些准备工作都完成了,那么将六氟化铀转化为作为核弹部件的高浓缩铀金属化合物,只需要1到3周的时间。然后,伊朗就拥有核武器了。6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中)就袭击伊朗核设施发表全国讲话。图/IC“特朗普的冲动让我们陷入危险中”《中国新闻周刊》:如果特朗普意识到伊朗事实上仍然拥有高浓缩铀库存,他是否可能再次对伊朗发动空袭?希佩尔:很难说。以色列很可能会推动他这么做,而且以色列获取的关于伊朗核设施的情报可能也比美国人更多。至于特朗普,他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中,需要的是政治上对他有利的东西。我不认为他对伊朗有多大兴趣,对他来说这无非是一个表演的舞台。如果这个舞台真的能让他看起来“成功”,他就会试图去做些什么。《中国新闻周刊》:以伊停火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窗口期是过去了,还是重新开启了?希佩尔:窗口还在,一切皆有可能。真正的问题是,美以对伊朗的攻击,在多大程度上强化了伊朗追求核武器的动力。据我所知,在这场战争之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并不真的想拥有核武器,因为这有违他的教令(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梅内伊多次发布教令禁止获取核武器)。不过,他希望对以色列和美国拥有足够的核威慑力。直到战争之前,伊朗始终认为,只要他们拥有合成高浓缩铀的能力,就足够有威慑力了,因为这意味着伊朗能够生产核武器。但现在,很显然,这种威慑没有阻止美国和以色列这两个有核国家轰炸伊朗。所以,我现在不确定,伊朗是否觉得自己必须真正拥有核武器才能具备足够的威慑力。此外,伊朗未来的决策者,是否还会认为拥有核武器不符合教法,也很难说。特朗普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我认为美国政府的谈判团队需要在外交和核问题上具备更多专业知识。现在,特朗普只是在想象他以及他那位地产开发商朋友(注:美国总统中东事务特使威特科夫)可以完成任何事情。这是对专业知识的蔑视。这种总统摧毁政府能力的行为,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看到美国谈判团队在2月以来的伊核谈判中出现了很多反复,比如开始同意了伊朗可以合成低浓缩铀,但几天后又提出比奥巴马时期伊核谈判条件更苛刻的“零浓缩铀”方案。你觉得他们征求了专业意见吗?希佩尔:据我所知,他们已经在讨论引入技术团队来协商细节。但你提到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特朗普的问题。特朗普在核谈判中经常“一时冲动”。只要他是总统,我们就会在很多问题上陷入极大的危险中。“核协议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中国新闻周刊》:有报道称,现在美方团队提出了让伊朗接受“零浓缩铀”的让步条件,比如允许伊朗从海外进口浓缩铀用于核能开发。这其实就是你曾经提出过的伊核问题解决方案——组建一个区域性的联盟或公司,让伊朗本身不进行铀浓缩,但可以获得浓缩铀。伊朗会接受这种条件吗?希佩尔:我们最新的提议是,伊朗不进行任何铀浓缩活动,但可以生产离心机。换言之,伊朗可以通过生产离心机来保留合成浓缩铀的能力,也就是保留潜在拥有核武器的能力;但在实际利用核能时仅从海外进口浓缩铀。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案,而且伊朗本身也在从海外购买浓缩铀用于其核电站。这个方案的棘手之处在于,外界必须能很好地追踪伊朗离心机的状况,确保监控所有的离心机。对于伊朗秘密进行铀浓缩的担忧总是会存在,但问题在于,制造离心机对伊朗来说并不困难,不可能让其完全失去制造核武器的潜在能力。事实上,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生产自己的离心机。这是过剩的,在核能利用上是不经济的,但这意味着拥有潜在的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种极其危险的趋势,其根本问题是不平等。比如现在,伊朗就有可能退出《核不扩散公约》,这当然会引起争议,但伊朗会说:我受到了两个有核国家的攻击,而这两个国家通过拥有核武器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那么我们伊朗也必须拥有核威慑力。有一个关于核不扩散的笑话:“我们告诉人们要喝水,但我们在喝威士忌。”我们应当阻止任何国家获得核武器,但同时有核国家也必须履行在《核不扩散公约》中的承诺,要意识到核战争“打不赢,也不能打”。《中国新闻周刊》:听起来,伊核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伊朗肯定要保持核威慑的潜在能力,而特朗普和以色列想彻底剥夺伊朗的能力。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希佩尔: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特别是,如果伊斯兰革命卫队在伊朗政治的影响力依然强大的话,他们会在这场战争后更坚定地主张伊朗已经没有任何选择,必须获得核武器。但我认为,伊朗一直以来的兴趣,在于拥有作为防御手段的“核武器选项”,而非真正的核武器。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美国解除制裁,换取伊朗销毁其现存的60%高浓缩铀,然后将伊朗的核能力限制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合成高浓缩铀”的状态。这就是《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方案,伊朗同意在各方都履行协议的情况下,对于生产核武器始终保持着12个月的距离。《中国新闻周刊》:你和伊朗同行的交流很多,他们还信任美国吗?希佩尔:当然不信任。但伊核协议从来都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我们刚才提到的,过去的伊核协议试图形成一种平衡,伊朗人可以说“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在12个月内获得核武器”。美国则可以说“如果他们开始试图获得核武器,我们将有12个月的时间来阻止他们”。这种平衡并不令人愉快,也并不容易,但这是一种相互妥协。在理想状态下,随着伊朗未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合作,其对于核武器的需求将会下降,可能最后会消失。可惜那一步远未到来。发于2025.7.7总第119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加税 法国生产商获豁免(组图)
法新社报道,中国商务部7月4日发布年度第34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裁定存在倾销,倾销幅度为27.7%-34.9%,中国国内相关白兰地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威胁,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自7月5日起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限5年。此外,商务部经依法审查,接受了欧盟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对符合承诺条件的相关进口产品不征收反倾销税。对于中方的这一决定,欧盟感到“遗憾”,法国则对本国主要出口商豁免表示欢迎。01法国白兰地主要出口商豁免2024年1月,中国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随后于8月29日公布该案肯定性初裁裁定。同年10月,中方决定采用保证金形式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些措施对法国干邑行业造成沉重打击,该行业声称每月损失达5000万欧元。经过数月谈判,中国商务部周五4日公布了一份由34家白兰地生产商组成的名单,这些企业在去年初裁后规定时间内主动提交了价格承诺申请。经审查,对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价格承诺,调查机关决定予以接受。法新社透露,人头马君度(Rémy Cointreau)、轩尼诗(Hennessy)和马爹利(Martell)等主要出口商,将不受反倾销税影响,而是通过与中方协商的提价措施取而代之。▲法国《西南报》(SUD-OUEST)报道,法国干邑很早就打入中国市场,马爹利1858年向中国运送第一批干邑,轩尼诗则是1859年。(图为轩尼诗官方资料图)其他未提价的欧盟生产商则将从7月5日起面临24.9%至27.7%不等的反倾销税。对此,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BNIC)表示,这是一个“没有那么不利”的结果,但并未透露协商后的价格水平。不过,法国葡萄酒和烈酒出口商联合会曾于6月初透露,谈判中涉及的提价幅度为12%至16%。该管理局主席莫里永(Florent Morill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最终裁决标志着中方反倾销调查的结束,“但我们争取所有出口商尽快恢复对中国市场无障碍准入的努力并未结束”。莫里永补充说:“现阶段,相比反倾销税,最低价格承诺制度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相对更可接受的条件,尽管这仍意味着市场准入受限。”人头马君度也在其声明中表示,这是一种“明显比征收正式反倾销税惩罚性更小”的替代方案。 适用价格承诺公司名单02法国欢迎积极进展法国总统马克龙周五4日表示,中方接受了大多数法国干邑和雅文邑生产商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并称这是“为解决出口争端所迈出的积极一步”。马克龙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我们将继续支持我们的行业,确保其利益得到充分保护……我将在今天下午继续就这一问题与中国政府进行沟通。”▲马克龙社交媒体X截图。稍早时候,法国外交部长巴罗称,对中国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时,实施“非常广泛的豁免”表示欢迎,但“仍有若干重要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部分法国企业未被纳入豁免范围”。巴罗在发给法新社的一份声明中指出:“中方决定结束对欧洲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并设立一个非常广泛的豁免范围,这对许多干邑和雅文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进展,我对此表示欢迎。”他补充道:“但仍有几个重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某些生产商被排除在豁免名单之外。”巴罗表示,会在4日下午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晤时传达这些信息。”他补充说,法国方面仍将继续努力,“以达成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本周应邀访问欧盟总部、德国、法国并举行有关高级别对话。法新社指出,干邑问题可能将成为王毅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外长巴罗周五下午在巴黎会晤的重要议题。中国是法国干邑的第二大出口国,占法国干邑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年出口额达14亿欧元。03欧盟感到“遗憾”欧盟方面4日也做出回应。一名发言人在布鲁塞尔的记者会上说,中国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欧盟对此表示遗憾并感到担忧。发言人指出,欧盟委员会将对这些措施进行研究,并决定下一步行动,以保护欧洲产业和经济利益。欧盟去年10月决定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达35%的进口税后,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不接受、不认可欧盟的关税措施,并誓言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启动了对欧盟白兰地酒、猪肉、乳制品等产品的“双反”调查。相关报道: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开征反倾销税 价格承诺可豁免中国商务部周五(7月4日)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结束,将对欧盟白兰地征收最高达34.9%的反倾销税,但主动做出价格承诺的企业可免于被加税。中国商务部公告称,自2024年1月开始的反倾销调查结束,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存在倾销,“国内相关白兰地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威胁,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终裁定中认定的倾销幅度为27.7%~34.9%。公告宣布自2025年7月5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为期五年。反倾销税以海关确定进口货物的计税价格从价计征,计算公式为:反倾销税税额=海关确定进口货物的计税价格×反倾销税税率。据路透社报道,周五法国烈性酒公司的股价应声下跌。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和人头马君度(Remy Cointreau)分别下跌4.7%和7.2%。轩尼诗(Hennessy)母公司路威酩轩集团(LVMH)股价下跌2.1%。2024年1月,中国对原产自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并于同年10月初步认定了倾销行为,宣布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要求白兰地进口商按出口到中国的批发价缴纳最高39%的保证金。上述举动被认为是对法国推动欧盟就中国电动车开启反补贴调查以及欧盟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提高关税的报复性回应。路透社上周还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官员一直将就白兰地问题达成协议与电动车关税谈判挂钩。但法国政府拒绝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知名品牌承诺价格豁免中国商务部周五表示,去年初裁后,欧盟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向调查机关提交了价格承诺申请,调查机关在审查后,决定接受价格承诺。在价格承诺执行期间,有关公司生产的被调查产品以不低于承诺价格向中国出口的不征收反倾销税。商务部公布的资料显示,适用价格承诺公司名单包括34家公司,其中包括了马爹利、轩尼诗、人头马等知名品牌。这意味着,上述34家欧盟白兰地出口商,只要按照经批准的承诺条件执行出口,即可免于被征收反倾销税。消息人士此前对路透社称,北京希望欧盟接受类似于针对干邑白兰地的最低价格承诺,取代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进口关税。中国是法国白兰地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中国的白兰地进口量为4332.09万升,进口额为124.14亿元。其中法国白兰地占99.28%。自去年10月中国宣布对进口白兰地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以来,人头马君度和保乐力加的股价分别下跌了35%和33%。根据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的数据,受贸易争端影响,白兰地对华月度出口量下降了高达70%。
青海七月突降大雪 积雪厚度达15厘米(组图)
△网友拍摄△网友拍摄7月4日,祁连大草原出现降雪七月骄阳盛夏,青海祁连县却在一夜之间银装素裹。7月4日,不少网友发视频称,祁连县峨堡镇、祁连大草原等地下起了皑皑白雪,积雪厚度已有半个车轮高。7月4日,祁连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7月3日夜间到4日白天当地确实有降雪,祁连县海拔较高,加上7月3日下午开始有大范围的降水,夜间气温低所以出现了降雪,属于正常天气现象。目前天气放晴,等到气温升高后雪就融化了。7月4日10点30分许,记者从直播画面看到,峨堡镇街道两旁、屋顶和路灯上均覆盖白雪。祁连县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往年同时期也会有降雪,一般是在6月份左右,只是今年降水过程推迟到了7月份,当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使雨水在降落过程中转化为雪。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4日上午,“祁连公安”微信视频号发布一条路况信息,称2025年7月4日7时40分许,由于降雪,国道227线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当地公安称,国道227部分线路路面积雪,车辆通行困难,祁连县公安局峨堡中队全员上路疏导交通,民辅警通过铁锹铲雪、推车等方式救助被困车辆。随后“祁连公安”又发布路况信息更新,10时50分许,解除国道227线部分路段交通管制。7月4日,祁连山大草原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称,3日夜间下了一晚上的雪,积雪厚度在15厘米左右,4日中午12点,降雪已经停止了,今天来景区的游客有很多。公开资料显示,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距离省会西宁280公里,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约526毫米,平均海拔3500米。
人民日报社论:警惕针对“海归”的四种论调(图)
人才的流向,也是时代的风向。近段时间以来,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回国,投身不同岗位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日前,世界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上,有人对其回归表示欢迎,也有网络大V揪住网传言论质疑“是不是回来当间谍”,也有主观臆断“混不下去所以回来养老”等等。一些针对海归人才的奇谈怪论,概括起来有四,不妨辨析之。(一)回国养老“摘桃”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吗?这类论调认为,在国家条件有限、发愤图强之际,这批人舍近求远、奔赴海外,没想着为祖国人民作贡献。如今“西边不亮东边亮”“蛋糕做大了”,就想着回国“摘桃子”“分蛋糕”,甚至认为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出成果的“黄金年龄”“巅峰时刻”都在海外,该养老了才想回来,“动机不纯”。有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面对“留学生可能不归”的担忧,邓小平同志目光长远:“只要中国发展得好,我相信他们就会回来。如果中国10年还发展不起来,我不要他们回来,回来也没有用。”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现实的必然。人才聚集的地方,当然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今天的中国,从卓越创新能力到优厚科研条件,从科学评价机制到政策支持力度,“梧桐树”栽得好,自然乐于见到“凤凰来”。沉睡的是猫头鹰,翱翔的才是真凤凰。特别是,那些“低垂的果实”早就摘完了,至于更丰硕的收获,跳得高、飞得远才有机会够得到。门槛,不可谓不高。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来看,对归国人才的科研水平、行业经历、原创成果普遍提出了要求,“火眼金睛”容不下滥竽充数者、徒有虚名者、招摇撞骗者。就算偶有漏网之鱼,也会在大浪淘沙的市场检验下去伪存真。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归国人才的使用上,从科技前沿的领军攻关,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再到国际合作的资源整合,哪一项是“躺平”“养老”就能完成的?要在今天的中国崭露头角,没几把刷子根本支棱不起来。价值,不可谓不明显。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存在感不低,贡献也不少。忆往昔,那群在艰苦岁月归国奋斗的爱国科学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为“一片丹心系家国”;看当下,无数开放时代纷至沓来的海外英才,也让我们更为直观地感受何谓“此生无悔入华夏”。无论是谁,不管何时,只要肯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都能扎下根、开出花、结下果。(二)回国人才“二流”论:“来者不能、能者不来”吗?这类论调认为,当前回国的这批人才都是在海外混不下去的“二流人才”,是外国抛弃的群体,因为头戴“海归”帽子,回国后反被当成了“宝”。是不是宝贝,靠的是成色,而不是外观。人才更是这样。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动辄以“国家安全”之名肆意插手、干扰学术研究,导致中国学者、华裔学者的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中很多人非但不是“二流”,恰恰因为其研究领域重要、在行业内领先,才被视为“威胁”,受到排挤、打压。给他们提供遮风避雨的港湾、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找到成长沃土,国家注入新鲜血液,何乐而不为?更何况,今日中国,早已不是谁顶个“海归”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拿出真才实学,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获得相应岗位和待遇,这一点,对海内外人才都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再退一步讲,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归国人才都必须是“顶尖”“一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对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需求旺盛。只要是在其研究领域内踏踏实实奋斗、兢兢业业付出,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所贡献,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重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三)出国留学“原罪”论:“姑息汉奸”吗?这类论调认为,选择出国留学就是不爱国,是一种原罪,即使之后回国,也是利益驱使或无奈之举。“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我国多年来奉行的留学工作方针,是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和途径之一。一些自媒体针对海归人才搞道德绑架,为博流量放大偏见,无疑是短视狭隘的,也是有害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垄断科技,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样样第一。爱国不分地域,科学家要热爱祖国,但科学的交流不能只局限于一国。创新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跨国学习正是彼此借鉴、缩短技术差距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些自媒体常常引用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能只强调后半句,而忽视前半句,两者辩证统一。遥看百年前,留美幼童曾被视为“卖国贼”,背后局限的视野、闭关的思维,恰是今天这类看法的母版。在“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今天,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中国,我们当有“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气魄,更要有“广纳天下英才”的胸怀;在一些国家搞所谓“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现在,我们更需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毋庸讳言,确实有个别留学人员言行失当,甚至在出国后毁谤祖国,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将“原罪”归因于“出国留学”。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的,是不爱国的行为,而不应该是行为个体所在的群体。积贫积弱时期,詹天佑、蔡绍基等留美幼童,学成回来后为祖国铁路、教育等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孙家栋等科学家留学归来,成就两弹一星伟业;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华人华侨投资捐款,引入源源不断资金活水;新时代以来,新能源汽车、5G技术、具身机器人的发展突破,也都离不开归国人才的科研付出……不同时代,同样选择;爱国是底色,报国是传承。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留学人才负笈归来,将理想与抱负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祖国发展作贡献。(四)内外人才“对立”论:“同处一山、难容二虎”吗?这类论调认为,推崇海归人才,就是对在本土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才不公平。这种对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思维,盖因海归人才加剧了竞争。但要看到,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今日中国,机遇足够多,事业舞台足够大,容得下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建其功。海归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气,各有优势,完全可以产生合作的“化学反应”,取得更大的发展推动力。比如,不少互联网企业家都有留学背景,他们通过创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丰富了人才发展机遇;许多科研队伍里都有海归人才,优势互补,合力攻坚一个个科研难题。不可否认,个别领域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重海外学历轻国内文凭”,存在使用上不平等、待遇上不公平等现象。对此,有的地方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让海内外人才同台竞技、相互合作;有的地方突出“贡献导向”,淡化人才标签;有的地方设立“创新共同体”,鼓励不同背景人才结对攻坚……与其争论不同身份的人才孰优孰劣,不如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破偏见、破四唯、破梗阻,构建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发展,才能彻底消除杂音,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