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admin

    40532 帖子

    开喷! 加国移民部长点名这个国家留学生太多了! 签证到期别想拿pr

    加拿大移民部长吐槽:大学招了太多印度学生,以后得搞点“多样性”! 加拿大移民部长马克·米勒(Marc Miller)最近在安大略省布兰普顿市的一次媒体圆桌会议上直接开怼,说加拿大的大学从印度招了太多学生,以后得让国际学生的来源“多样化”一点。他还强调,加拿大得把移民政策从“拼数量”拉回到“拼质量”上。 米勒这番话是在布兰普顿市的一次活动上说的。布兰普顿是加拿大受移民潮冲击最大的城市之一。自从2021年特鲁多政府放开移民政策后,加拿大人口猛增,过去三年里多了290万人,平均每个月都有8.1万新移民进来!其中很多人是拿着临时签证来的。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现在加拿大有300万非永久居民。 布兰普顿的移民增长特别猛,直接成了加拿大人口增长最快的大城市。光是2021年到2022年这一年,人口就涨了89,077人,创了纪录。不过,人多了问题也来了——房租涨得飞快,找工作的人也挤破头!比如,2023年布兰普顿一家中型超市招人,结果几百号人排队应聘,队伍都绕了街区好几圈。 为了应对人口暴涨的压力,米勒去年10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对永久和非永久移民都设了更严格的配额。他在布兰普顿的活动上直接摊牌,说很多临时居民的签证到期后可能拿不到永久居留权,他们的“希望可能会破灭”。 米勒说:“接下来会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得让一些人的希望落空了。”他还强调,“没人能保证你一定能拿到永久居留权。”他补充说,解决办法不是“因为某些人不想走就随便给他们发签证”。 米勒把移民激增的锅甩给了高校、省级政府和其他“搞事情的机构”,说他们有时候用欺诈手段大量引进国际移民。他承认,“可能以前监管得不够严,但过去的事已经没法改了。” 米勒还点名批评加拿大的大学和学院,说它们太依赖印度学生了。有些时候,印度学生占了加拿大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他说:“高校老是从一两个国家招学生,反复薅这些国家的羊毛。我们希望看到学生的来源更多样化。” 他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多动动脑子”,还建议它们“多花点钱去吸引更多国家的优秀人才”。 这次活动刚好赶上米勒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光是2024年,就有5万名持学习签证来加拿大的人压根没去学校上课!另外,加拿大还出现了越来越多学生申请庇护来逃避被驱逐出境的情况。2024年前9个月,就有1.4万名持学生签证的人申请了庇护。 米勒对此很不满:“你来加拿大一年后,才说自己在老家活不下去了要申请庇护,这明显说不通啊。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该让你走这个程序。”现在,加拿大庇护申请的等待时间长达三年,这期间申请人可以留在加拿大,还能拿工作许可和政府福利。 米勒说,如果国会没休会,他就准备提个法案,让处理学生庇护申请的速度“快一点”。 有意思的是,这次圆桌会议前几天,加拿大刚刚因为边境安全问题躲过了美国可能加征的关税。米勒提到,加拿大从美国那边接收的非法越境者比美国从加拿大接收的多得多,但他也承认美国在边境安全方面的担忧有点道理。他指出,美国北部边境经常抓到从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入境的外国人。 米勒说:“这明显不对劲,我们得把签证发放管得更严一点。” 总的来说,米勒的发言反映了加拿大政府对当前移民政策的反思,尤其是在国际学生和临时居民管理上的问题。以后,加拿大可能会更看重移民的质量和多样性,而不是光顾着凑人数了! 新闻信息来源:https://nationalpost.com/opinion/immigration-minister-says-canadian-universities-bringing-in-too-many-indian-students?taid=67b8c9b449d0c40001cee3fa&utm_campaign=trueanthem&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twitter

    人类预期寿命放缓 加拿大人的两大死因

    (加西网综合)研究揭示西方国家预期寿命增长放缓,肥胖和疫情影响成主要原因。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预期寿命曾稳步增长,但自2011年以来,增长速度显著放缓,肥胖、不良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 此外,COVID-19大流行的破坏性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该研究本周二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警示未来几代人可能面临比其父母更早的死亡,而非享受更长的寿命。 这项研究由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公共卫生教授尼克·斯蒂尔领导,教授指出,尽管20世纪的公共卫生和医学进步曾大幅提高了欧洲的预期寿命,但这种增长在2011年左右开始停滞。 “从1990年到2011年,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预期寿命大幅提高,”斯蒂尔教授表示。然而,2011年以后,健康改善的势头明显减弱。 加拿大面临相同风险 斯蒂尔在给《全球新闻》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尽管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但加拿大也面临类似的潜在风险。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自20世纪初以来,加拿大的预期寿命持续上升,但近年也经历了下降。 例如,加拿大男性的预期寿命自1920年代的58.8岁增长到2009年至2011年的79.3岁,女性从60.6岁增长至83.6岁。然而,近年来,尽管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降,加拿大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在2023年略有回升,从2022年的81.3岁增至81.7岁,但依然低于2019年大流行前的82.2岁。 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 该研究指出,肥胖、饮食不健康和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预期寿命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欧洲的健康状况改善在2011年左右开始陷入停滞,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下降放缓,特别是在2019年至2021年间,COVID-19和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是2024年加拿大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与研究中提到的欧洲趋势相似。 COVID-19大流行的冲击 研究还发现,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预期寿命产生了严重影响。2021年,COVID-19的冲击显著降低了多个国家的预期寿命,尤其是在欧洲。虽然经济衰退和疫情加剧了死亡率的上升,但研究者认为人类尚未接近长寿的生物学极限,许多国家的预期寿命仍有改善空间。 斯蒂尔教授强调:“尽管经济衰退和大流行带来了重大挑战,但许多国家通过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仍成功维持了预期寿命的增长,特别是挪威、冰岛、比利时、丹麦和瑞典等国家。” 政府政策的关键作用 研究还指出,挪威和其他北欧国家通过有效的政府政策应对了这些健康挑战,如加强对健康风险因素的管理,包括不良饮食和低体力活动水平。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国家对未来冲击的抵御能力。 研究强调:“健康改善的政府政策能够增强国家应对未来冲击的能力,包括减少人们面临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风险因素。” 展望未来 虽然面临肥胖率上升和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挑战,研究指出,通过改善饮食和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减少不健康的商业决策,确保医疗服务的普及,仍然有可能逆转这一趋势,继续推动预期寿命的增长。

    暴雪袭击多伦多后 5.5万居民停车难!罚单开了几千张

    之前的几场暴雪袭击多伦多后,许多小路都缩减为只有一条车道(全车道或每个方向的车道),而其他车道要么积雪太厚,无法通行,要么被市政府封锁,等候日后清理。这给居民停车造成了困扰。 图源:blogTO@Becky Robertson 据blogTO报道,对于持有这些道路停车许可证的55,000多名居民来说,一夜之间抢占停车位变得异常困难。停车位突然变得如此之少,通行证只针对基于地址的特定区域发放,停车费如此之高,他们该去哪里停车呢? 不幸的是,对于司机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停车限制甚至更加严格。 “在暴风雪天气期间,禁止在积雪道路上停车。暴风雪天气于2月12日星期三晚上10点生效,并将一直持续到道路安全为止,” 市政府代表指着网上提供的路线清单说道。 到目前为止,市政府已经向在这些路线上停车的人发出了数千张罚单,并拖走了数十辆车。 市府还证实,计划在未来两天内清除积雪的街道上,工作人员已经张贴了特殊的临时“禁止停车”标志。 “建议司机不要在这些街道上停车,在作业期间,工作人员还可能敲门要求将汽车移开,以便安全清除积雪。这可能包括付费或许可停车的街道,” 市政表示。 图源:blogTO@Becky Robertson 对于那些已经支付了街道停车许可证的人来说,这段时间似乎不会有任何例外,由于天气原因,他们现在基本上无法在自己的社区找到停车位。 “在可能的情况下,市政府鼓励司机在清理工作期间寻找路外停车位,因为这样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快地清除积雪,” 市政府表示。 图源:X 文章指出,虽然这些司机不被允许在计费街道上不付费或在自己所属区域外过夜停车,但在没有明显通行证的情况下,在许可街道上停车通常允许长达三个小时,不过必须遵守张贴的标志(在大多数情况下,午夜至早上7点期间禁止停车)。 许多人批评多伦多对降雪的整体反应,并将其与渥太华等地进行比较,渥太华需要清理的街道里程数更多,清理积雪的预算略高于我们的一半,但似乎在管理季节性积雪方面要好得多。 由于正式宣布的重大天气事件期间积雪量很大,市政府指出,它不受省政府规定的典型冬季维护服务水平的限制。

    不再有幻想 马州州长摩尔彻底打消跟川普合作念头

    马里兰州州长摩尔(Wes Moore)表示,他出席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时,川普在白宫与在场的40多位州长之间的交互,彻底打消了他与总统合作的任何念头。 摩尔说,「我从华府回来后,对这届政府试图与州长创建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并且我清楚认识到,如果这第一个月的情况是未来走向的预兆,我们作为立法者必须认真对待,确保我们能够继续前进。」 摩尔表示,川普过去一个月的行动仅仅是开始,并指出「距离政府关门还有18天,这将是一次全面的联邦政府关门,但这届政府似乎不仅对此无所谓,甚至还对其前景感到兴奋。」 他说,「这将对我们州产生巨大影响,对我们的预算造成巨大冲击,对我们的福祉带来严重后果。」 摩尔表示,他打算利用自己的行政命令和权力来挑战川普,并继续与马州检察长布朗(Anthony Brown)合作。布朗已与其他州联手提起多起诉讼,旨在阻止川普的政策举措。 摩尔上述的言论标志着他的态度转变。去年11月,他曾表示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川普「寻找共同点」,但在必要时也会反击。 本月早些时候,摩尔在州情咨文演讲中,批评川普的预算和裁员计划是「混乱之源」。到了24日,摩尔用「危机」、「令人沮丧」和「武断」等词来形容他在州长协会会议期间与川普的会面。 上周,川普任命摩尔加入一个由10位州长组成的两党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加强与安全、灾难应对和军事协调相关的州与联邦关系。 摩尔表示:「能够有机会与内阁部长们表达我们在各州希望优先考虑和关注的事项,这真的很好。」「但当美国总统走进房间时,会议就偏离了正轨。那一刻你意识到,这不会是一场实质性的对话,而将是一小时长的阴谋论和对我同事们的攻击。正是在那一刻,你意识到,当美国总统走进房间时,事情就失控了。」 该会议中,川普与缅因州州长密尔斯(Janet Mills,民主党籍)发生了激烈的公开争执。川普威胁说,如果密尔斯拒绝遵守他的行政命令,禁止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体育比赛,将不给缅因州联邦资金。 马州参议会少数党领袖贺西尔(Stephen S. Hershey Jr., 共和党)表示,摩尔的言论为巴尔的摩市长史考特(Brandon Scott)决定维持该市的移民政策,以及检察长参与多起针对川普政府的诉讼所引发的争议火上浇油。 贺西尔说,摩尔加大公开批评的力度,无异于「咬喂养你的手」。马州不仅是16万名联邦雇员的家园,摩尔还在寻求联邦资金重建Francis Scott Key Bridge,此外,该州也正在努力争取于格林贝尔特(Greenbelt)创建新的联邦调查局(FBI)总部。

    哈佛研究:恒温器设置这温度 有利预防失智

    全美约有800万人罹患失智症,形成社会与家庭一大负担,如今有研究发现,若利用恒温器维持住家环境舒适的温度,可能有助于老人降低失智症风险。 根据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哈佛大学(Harvard)「欣达和亚瑟马库斯老化研究所」(Hinda and Arthur Marcus Institute for Aging Research)研究人员针对麻州波士顿47位年逾65岁以上老人(平均年龄79岁,其中女性占八成),进行为期一年追踪调查,发现住家气温维持在华氏68度至75度(摄氏20度至24度)之间,最有利于大脑健康的维护。 研究人员在每位受试者住家时间待最久的房间内安装传感器,以便监测住家温度,同时受试者还被要求每周多次填写问卷,以了解他们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与住家温度过高或过低的老人相比,住家温度处于理想范围的老人,自认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性偏低,显示气候变化与大脑正常功能有关,如果气温不在最佳范围内,即使温度增减华氏7度都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有相当比例的老人会遭遇不利于认知能力的气温问题,而且气候变迁还会加剧问题严重性,对低收与资源不足的老人更加不利。」并呼吁:「应该通过公卫与住房政策来解决问题,加强弱势族群对气候的适应,非常重要。」 科学家表示,生活在寒冷的低温环境下容易血管收缩,进而限制流向大脑的血液,提高失智症风险;此外低温也可能导致身体细胞在维持体温时需要加倍努力发挥功能,而且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效率降低,换言之脑细胞可用的能量也随之减少。 至于住家环境炎热,高温可能导致大量出汗与脱水现象,可能损害大脑,也会增加失智症风险;还有专家也指出室内温度过高会影响睡眠品质,睡眠不足正是导致罹患失智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过研究团队坦承观察性的研究,无法证明住家温度变化就是直接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因素,另外所谓的认知能力下降均为受试者的自我感觉,或由参加者主动告知而非通过临床实验证实。 该研究自2021年10月开始并于2023年3月完成,结果创建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即气温维持在华氏68度至77度之间,老人睡眠品质最高,也是预防失智症的关键之一。

    Breaking

    NONO性侵猥亵不起诉被逆转 检批利用艺人身分(图)

    艺人NONO陈宣裕(中)。图/联合报系数据照片艺人NONO(陈宣裕)被控涉强制性交,2名女子指控被他在按摩会馆与车内性侵、猥亵,但因罪嫌不足不起诉,2女不满处分声请再议,高检署认为侦查不完备,去年底发回续查。士检调查,今侦结认定NONO在2011年至2013年间,分别对按摩馆女员工及一名女粉丝伸狼爪,依刑法强制性交罪与强制猥亵罪起诉,并建请法院从重量刑。起诉指出,NONO在2011年至2013年某日晚间,前往台北市中山区一家时尚生活会馆消费,指名由化名「A3」的成年女子提供按摩服务,过程中,他突然起身暴露下体,凭181公分的身高体型优势,将A3压制在美容椅上,强行性侵得逞。另一起案件发生在2011年底,化名「A5」的女子因在NONO脸书粉丝专页按赞,引来NONO通过MESSENGER主动传讯邀约见面。孰料NONO开白色奔驰接送A5时,竟在副驾驶座对她伸出舌头强吻、用手搓揉胸部,违反意愿进行猥亵行为。检方认为,A3、A5原本选择沉默,但因看到其他被害人A4、A1先后在脸书公开指控陈男性侵,决定挺身指证,面对媒体大幅报导,NONO一度强硬否认,惟发现情势如火燎原,才在脸书声明「本人即刻起停止演艺工作,诚心深刻反省」等语。检方痛批,NONO以艺人身分与知名度结识被害人,再借机满足私欲,行为恶劣,对被害人造成严重身心伤害,犯后态度仍否认犯行,毫无悔意,请求法院从重量刑。

    雨后路边野菇别乱吃 医示警:严重恐肾衰竭

    高雄凤山分隔岛因连日豪雨长出蕈菇类,民众争相打卡,医师提醒,千万不要随便采来吃,最严重恐导致肾衰竭;若不慎误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绞痛或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受西南气流影响,高雄近日连续下起豪大雨,有民众就发现凤山区凤南路分隔岛因雨长出野菇,争相打卡,大量人潮涌入影响通行。辖区警方为维护安全连夜摘除,让网友哀号「菇菇被摘除了」。 卫福部食药署统计,近5年全台因误食野菇导致中毒者达33人,多半误将有毒菇类当作一般可食菇类,因外观相似而误判。 「反正(野菇)就是不要乱吃!」台中荣民总医院毒物医学部主任毛彦乔今天接受媒体电访时数度强调,依肠胃道症状出现时间,通常可分成2大类,如果在6小时内有状况,病人会比较警觉就医,若超过6小时才有问题就危险了。 毛彦乔说,最常见的有毒菇类是「绿褶菇」。通常误食后1到3小时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血便及脱水等肠胃炎型中毒症状。 最怕的是「混菇」,也就是一次吃到好几种不明菇类。毛彦乔提醒,特别是山区民众要注意,他曾收治一名个案,一次采回整袋野菇,食用后10小时出现严重中毒症状,转院到中荣已肾衰竭,后续安排洗肾,但患者只带了其中一种菇来,根本无从判断到底祸首是谁。 毛彦乔表示,野菇中毒通常属于急性,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一般只会采用辅助性治疗,比方说补充电解质、处方纾缓腹泻、腹痛或呕吐等药物症状。 食药署强调,台湾属于亚热带气候,湿热多雨的环境适合许多种类的蕈菇生长,尤其是雨后山间、农地、草地、竹林经常会长出朵朵小伞状的蕈菇,应遵守「不采不食」的原则,也不要餽赠亲友,以避免因误食而危害健康。

    NONO性侵猥亵不起诉被逆转 检批利用艺人身分:毫无悔意

    艺人NONO(陈宣裕)被控涉强制性交,2名女子指控被他在按摩会馆与车内性侵、猥亵,但因罪嫌不足不起诉,2女不满处分声请再议,高检署认为侦查不完备,去年底发回续查。士检调查,今侦结认定NONO在2011年至2013年间,分别对按摩馆女员工及一名女粉丝伸狼爪,依刑法强制性交罪与强制猥亵罪起诉,并建请法院从重量刑。 起诉指出,NONO在2011年至2013年某日晚间,前往台北市中山区一家时尚生活会馆消费,指名由化名「A3」的成年女子提供按摩服务,过程中,他突然起身暴露下体,凭181公分的身高体型优势,将A3压制在美容椅上,强行性侵得逞。 另一起案件发生在2011年底,化名「A5」的女子因在NONO脸书粉丝专页按赞,引来NONO通过MESSENGER主动传讯邀约见面。孰料NONO开白色奔驰接送A5时,竟在副驾驶座对她伸出舌头强吻、用手搓揉胸部,违反意愿进行猥亵行为。 检方认为,A3、A5原本选择沉默,但因看到其他被害人A4、A1先后在脸书公开指控陈男性侵,决定挺身指证,面对媒体大幅报导,NONO一度强硬否认,惟发现情势如火燎原,才在脸书声明「本人即刻起停止演艺工作,诚心深刻反省」等语。 检方痛批,NONO以艺人身分与知名度结识被害人,再借机满足私欲,行为恶劣,对被害人造成严重身心伤害,犯后态度仍否认犯行,毫无悔意,请求法院从重量刑。

    美国神秘核潜艇去向成谜(图)

    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通过社交媒体持续“隔空交锋”后表示,已于8月1日下令将两艘美国核潜艇部署到“适当区域”。特朗普含糊不清的部署命令引发广泛关注。特朗普突然释放相关消息意欲何为?两层含义资料图:美国总统特朗普(来源:环球时报)8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发文表示,鉴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极具挑衅性”的言论,他已“下令将两艘核潜艇部署到适当区域”。此前,面对特朗普持续施压,要求俄罗斯尽快就俄乌冲突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梅德韦杰夫7月28日指责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每一次通牒都是一种威胁,并提醒对方“俄罗斯仍保有苏联时期的终极核打击能力”。军事观察员滕建群认为,特朗普突然宣布两艘核潜艇的部署消息有两方面含义。滕建群:特朗普提出的迅速让俄乌停火的计划并没有完全落地,因此对俄罗斯施加压力,包括实施制裁已箭在弦上,这是特朗普迫不得已的选择。特朗普的核潜艇部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加强对俄罗斯的威慑;第二是为可能的战术核冲突做准备,因为当前战术核武器使用门槛已大幅降低。部署区域资料图: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来源:参考消息)不过,特朗普并未透露这两艘核潜艇是装备核武器的战略核潜艇还是装备常规武器的攻击核潜艇。此外,他也没有明确部署的具体区域。8月2日,有媒体向美方求证相关部署安排,美国海军和五角大楼均拒绝就特朗普的言论或核潜艇是否已被调动发表评论。8月3日,有俄罗斯军事专家认为,特朗普下令部署的核潜艇可能会被部署在靠近堪察加半岛的北极地区和太平洋区域,也可能被派往地中海。滕建群分析了美国核潜艇可能部署的三个区域。滕建群:其一,在北极地区。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俄罗斯水下潜艇的监视;另一方面,一旦战场需要,美军可以随时从该地区发起攻击。其二,在太平洋海域。由于太平洋海域是俄罗斯潜艇重点部署的区域,该海域比较开阔,潜艇活动也更方便。其三,在大西洋方向。我认为美军最主要的目的是封锁俄罗斯北方舰队的舰艇及潜艇进出通道。特朗普下令部署的两艘潜艇表现得非常神秘,其实是一种示威。难改战局当前美方的军事威胁会给俄乌达成停火带来何种影响?对此,滕建群分析指出,由于俄乌双方各自目标均未达成,因此战事还将持续胶着,美国“恼羞成怒”般的施压并不会对俄乌达成停火带来实质性影响。滕建群:从俄罗斯的角度看,俄军第二阶段特别军事行动目标尚未实现,因此俄军不会停手。从乌克兰的角度看,在特朗普上台后,乌克兰显得比较焦虑,但目前美国调整了对乌克兰的援助方式,同时欧洲国家也在积极支持乌克兰,因此乌克兰认为自己手中仍有“筹码”,冲突可能会无限期持续下去。从整体局势看,俄乌双方不会因特朗普调整对于俄乌冲突的政策而发生战场上的重大变化,双方仍将维持胶着态势。特朗普当前的无奈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他曾希望迅速结束这场冲突,但是现在来看根本不可能,因此他现在有些恼羞成怒,只能通过采取制裁俄罗斯、恢复对乌克兰援助、部署潜艇、威胁使用战术核武器等举措,试图彰显自己具有掌控地区事务、推动俄乌冲突迅速停火的能力。我认为,乌克兰不会接受特朗普的建议,而普京政府更不可能按照特朗普的设想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