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衡阳市是中国120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凭借着民初以降打下来的工业基础,曾经是举足轻重的生产要地,而近年历经人口外移后的回流,当地正在打造的钟表产业也大放异彩,坐落于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的产业园区,目前每日的生产量为30万只表,占全球11%,相关代工产品也销往台湾。
衡阳在民国初年就有不少工业发展,抗战时期,上海的工厂内迁,衡阳是重要接收地,包含电机厂、热水瓶厂、铁工厂、搪瓷厂、纺织厂等各类工业在此蓬勃发展,涵盖机械、化工、纺织三大工业,由于工业生产跃居全国前列,又有「小上海」之称。中共建政后,当地进一步发展多种工业,除手表外还有变电器、镜片、核工业等,建湘柴油机厂所生产的柴油发动机,也曾广销各地。
而两岸分治后,中国民间曾有「三转一响」的说法,用作判别生活水平,所谓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则是收音机。1970年代出产于衡阳的「芙蓉牌」手表曾要价每只人民币50元(超过当时人均每月工资),且要凭「表票」才能购买,是身分地位的象征。

不过衡阳手表厂的荣景,受改革开放后的进口手表冲击,在1996年停产,随后于2007年破产,许多本地工匠,被迫离乡前往广东地区的制表行业谋生,直到201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更多在粤湘籍人才返回,筹备重振相关产业。
目前在唐灵军等自粤返湘的当地人努力下,还有当地政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针,众多广东湘籍制表行业人士返回湖南,短短几年内,衡阳市衡阳县已经在西渡镇梅花村建成一个产业园区,名为「船山时间谷」,且产量惊人。
据了解,船山时间谷是2021年湖南省重点项目、也是全中国唯一的钟表全产业链项目,由衡阳县经济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规统建,总用地面积1,2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541亩,建成交付建筑105栋44.1万平方公尺,其中标准厂房73栋、研发楼20栋、6栋人才公寓、3栋配套高层,1栋食堂超市、1栋产教融合培训楼、1栋钟表博物馆。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40余家,112家企业投产,涵盖从表壳、表面、表带、机芯、到成表组装的全产业链,直接带动就业4,000多人,带动周边外包从业5,000余人,2024年产值达人民币54.3亿元。2024年完成税收987万,2025年预计全年可以突破4,000万元。园区现已具备日产手表30万只产能,产品远销中东、东欧、俄罗斯、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入驻园区的南岳机芯已能自制机芯,衡阳船山时间谷钟表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灵军受访时表示,要培养一位具备调适机芯能力的组装人员,至少要3年以上才能达到合格,部分手表制造流程,仍无法用机器取代,因为毕竟手表还是讲究「独力创造」,机械机芯仍有些依赖于手工手段,因款式多、数量少,不能实现流水线生产,还是需要人工,也就是「工匠」。
唐灵军说,中国不论是石英机芯、机械机芯都有代表性厂商,前者在武汉、漳州;后者在天津、上海、辽宁也有生产,南岳也已生产。
唐灵军表示,目前有很多香港、台湾品牌产品在园区内代工,外界熟知的品牌包含卡西欧、lola rose等,还有许多欧美品牌和配件的代工。至于本报记者询问,代工表跟自有品牌表的占比,他则说「各半」,并介绍目前园区有10几家成表公司,销售分布全球,比如LOOKWORLD主要面向非洲,另一家对中东与杜拜,而南岳牌与芙蓉牌主要针对中国内部市场,另外还有品牌针对巴西市场,这10几家都是针对某个地点。
据透露,目前产业园所生产的手表,外销占比90%以上,至于关税影响,他说不大,因为钟表属于小类目,附加值比较高,「关税加了一点点的话,对我们影响不会太大」。
而放在全球来说,目前全中国的生产占全球92%、表占83%,船山时间谷园区每日的生产量为30万只手表,占全球11%,产品远销中东、东欧、俄罗斯、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未来重点发展「自有品牌」、「高端制造」、「智能手表」等方向,冀能与世界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