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吉卜力风」AI图像为何会红?揭开人类8大潜藏渴望

    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像的风潮背后,与新奇刺激与从众心理等心理动机有关。(路透数据照片)

    前阵子,OpenAI旗下的ChatGPT推出图像生成器,能够生成各式风格图像,当中「吉卜力风格」更在全球社群媒体掀起热潮,网友争相将自己的照片、经典电影剧照、新闻画面,甚至迷因等转化为吉卜力或其他动画风格。然而,这股现象不仅止于科技话题。心理师指出,这波风潮的背后,不只是因为吉卜力动画唤起人们童年的怀旧情感,也与新奇刺激和从众心理等心理动机有关。

    台湾临床心理师黄闳新在其脸书专页「前跷家青少年 黄闳新 临床心理师」发文指出,ChatGPT推出能生成吉卜力风格图像的功能后,社群媒体迅速被各式「吉卜力化」的头像与图片洗版。他认为,这波热潮不仅是科技进步或网络趋势,更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们内在更深层的需求与动机。因此,他也从心理师的专业角度切入,分析为何吉卜力风格的AI图像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1.怀旧与情感链接:回到安全感的避风港

    吉卜力动画对许多人来说不仅是童年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心理学研究表明,怀旧是一种功能性的情绪反应,能够增强社会链接感、提升自尊,并在不确定时期提供心理安全感。黄闳新强调:「在当今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将自己转变成吉卜力风格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暂时逃离现实、回到童年安全感的心理机制。」特别是疫情后时代,人们更加珍视能够提供情感慰藉的事物。吉卜力动画中温暖、充满希望的世界观,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2.社会认同与从众心理:我们都在寻求归属

    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在社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当我们看到朋友、名人甚至像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Sam Altman)这样的科技领袖都在使用吉卜力风格的头像时,我们心中会产生一种加入这个「圈子」的欲望。这不仅仅是跟风,更是一种寻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黄闳新进一步补充,在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位居第三层。人们借由参与如吉卜力风头像潮流的共同文化活动来满足需求,从中创建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认同。

    3.理想自我与自我提升:成为更好的版本

    吉卜力动画中的角色往往具有纯真、勇敢、善良等特质,是许多人心中「理想自我」的象征。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人们有一种向「理想自我」靠近的内在动力。当人们将自己转变成吉卜力风格的形象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心理自我提升」,他们不仅改变外表,更能短暂接近那更纯净、更勇敢、更富有想像力的自己。黄闳新说明,这种「理想自我」的可视化呈现,能够带来短暂但真实的心理满足。

    4.逃避现实与幻想满足:童话世界的吸引力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幻想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允许我们探索超越现实限制的可能性。吉卜力动画创造的是一个既奇幻又贴近人性的世界,它既有足够的奇异元素使人着迷,又有足够的人性深度使人共鸣。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暂时进入吉卜力的世界,就算只是一张AI生成的头像,也提供了一种「幻想满足」,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和限制。黄闳新表示:「这种心理机制本身并非负面的,适度的幻想实际上有助于心理健康。」

    5.身分探索与自我表达:数字时代的新形式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身份探索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数字时代,个人的在线形象成为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选择一个吉卜力风格的头像,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文化品味,也表达了对特定价值观,包含吉卜力作品中常见的环保、和平、勇气等认同。而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在向世界传达:「这是我认同的美学和价值观,这也是我希望被他人认知的方式。」

    6.新奇效应与认知愉悦:大脑对新事物的偏好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新奇效应」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新技术特别着迷。人的大脑天生就对新的、不同寻常的刺激产生更强的反应,这在演化上有利于学习和适应环境。黄闳新说道,AI生成的吉卜力风格图像结合了我们所熟悉的吉卜力风格和对于AI技术的突破好奇,从中创造「认知愉悦」,也就是一种当我们的大脑成功处理新消息时产生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强化了人们继续使用和分享此类内容的动机。

    7.集体创伤与心理复原:寻找治愈

    黄闳新认为,某种程度上,全球疫情、气候危机、政治动荡等事件造成了一种集体创伤状态。而吉卜力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例如:和平、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温暖,正好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治愈和修复。选择吉卜力风格的头像可以被视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复原机制,表达对更美好、更和谐世界的渴望。

    8.超越文化的普世性:共通的情感语言

    吉卜力作品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触及了超越文化界限的普世情感和价值观。它们处理的主题:成长、勇气、爱、损失、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共通的体验。这种普世性使得吉卜力风格成为一种「情感世界语」,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引起广泛共鸣,进而形成全球性的现象。

    最后,黄闳新总结,从心理师角度来看,这波「吉卜力AI热」不只是一次网络风潮,更展现人类对美、纯真、意义与链接的渴望心理。「在数字化和AI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对美好故事、情感链接和意义寻求的基本心理需求始终存在。」黄闳新也提醒,当我们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乐趣时,也不该忽略其涉及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AI吉卜力风潮不是偶然!心理师揭人类「8大潜藏渴望」

    TVBS新闻网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