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报道:知情人称“南航一机长伤人后跳楼身亡”,警方回应
据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关注报道:7月1日,吉林省长春市南航吉林基地发生一起伤人事件,记者从多个信源处获悉,事件中的伤人者是一名空客A321机长李某某,事发后已堕楼身亡。
据知情人介绍,此事发生在1日11时许。当时,李某某正与飞行部领导就资质能力排查中被评价结论不合格一事谈话。交谈过程中,飞行部党委书记刘某某和飞行部经理朱某某被杀伤。之后,吉林基地的工会主席和一名地面员工曾先后上前劝架,但也被李某某杀伤。知情人称,在将4人致伤后,李某某前往15楼将大楼玻璃凿碎,后堕楼身亡。
据另一知情人提供的资质能力排查报告内容显示,李某某被评对“应知应会的规章和程序不掌握、不执行”,存在“通讯失效程序掌握不准确”“驾驶舱门电子锁密码掌握不准确”等问题。报告建议称,“建议进行FCOM和运行手册系统性的全面培训。由分部、安技室、飞行部三级进行理论验证。理论考核合格后降为Z机长航线运行至少50小时、4个起落后再次进行航线监察。检查通过后恢复原资质运行。”
媒体:别把飞行员搞得那么神秘敏感,旅客安全才更有保障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飞行员的压力
7月2日,某航飞行员在办公区砍伤多名领导同事后跳楼的传言在网上传播发酵,有官方媒体初步核实了事件属实。
但是很快,包括官媒报道在内的很多消息都被消失了。截至基本常识公众号发稿前,也没有看到公安部门的情况通报。
涉及飞行员群体,牵连到民航安全,事件又一次被定性为敏感事件,不允许网络传播讨论。
是的,又一次。
此前,民航局答复关于东航坠机事故的信息公开申请时表示,相关飞行事故调查进展情况通报,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决定不予公开。
排除了机械故障,排除了天气原因,还会有什么因素导致飞机从万米高空垂直坠落呢?
很显然,正是因为飞行员这个群体被当作特殊的、神秘的、敏感的存在,涉及飞行员的“负面新闻”才会被认为危害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
然而,这恰恰是完全错误的思路!
飞行员作为一种职业,不可否认是事关重大的,每一次上岗可能关系到数百名旅客的人身安全,但放到整个社会中比较,其实也没有那么特殊……高铁列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渡轮船长、过山车检修工、燃气公司工程师等岗位涉及的人命数量哪个都不比飞行员少。
飞行员是特种岗位,但并不是什么特殊职业,不应该被当成敏感群体特殊对待。
现实中,有些公司和管理部门喜欢把飞行员的工作神秘化、敏感化处理,其实并不是为了保护飞行员群体不受干扰,也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客出行安全,而是为了更容易控制和拿捏飞行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航空公司的利益。
首先,把飞行员群体敏感化,航空公司就能更容易操控飞行员的培养训练与工作安排,让中国飞行员作为一个整体的职业流动性变得很差。
实际上,当前中国的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已经被飞行学员普遍诟病,很多学员在投入多年学习付出后无法上岗执飞,很多飞行员的职业发展与横向跳槽被航司牢牢卡死,整天带着浓重的怨气在飞行。
然后,把飞行员群体敏感化,航空公司就能借此遮蔽很多自身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能借此推卸或减轻很多本该承担的责任。
以航空事故调查为例,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拒绝公开事故原因,实质上是为了减轻航司的赔偿责任,降低事故原因对航司业绩的冲击。
最后,把飞行员群体敏感化,使得飞行员的正常诉求很难发声,实质上在积累矛盾与风险。
近五年来,飞行员岗位的年收入相对社会上其它精英岗位的优势已经非常小,甚至略有不如,而飞行员整体的工作量(包括很多与飞行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与工作压力却在与日俱增。
因为被定性为敏感群体,飞行员们的声音很难传播出来被公众听到。相应的,对飞行员的相关管理规定也就很难真正改善。
分享一点基本常识:
要让一个群体兢兢业业工作,保障服务质量,靠长期高压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保障广大旅客的安全,需要的是把飞行员这个职业正常化,让飞行员群体的真实境遇为社会所知晓,让飞行员群体的真实诉求被社会听到。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降低风险。
补充声明:
本文旨在讨论和关注飞行员作为一个群体的境遇,并非个案分析,更不是为刑事犯罪的凶手找借口做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