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明星的粉丝年龄层跨越很大,从小学生到长者都有
上海律师张平的2025年第一天是在上海体育馆度过的,那是中国乒超联赛上海场,现场有超过七万名体育粉丝和她一起跨过新年——这张价值308元到近两千元不等的门票在一小时内全部售罄,张平用“幸运”描述自己的抢票结果。
张平从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关注孙颖莎。在当年的女单四强赛中,孙颖莎以4:0横扫日本球员伊藤美诚。张平开始回溯孙颖莎先前的赛事,在看完王楚钦和孙颖莎同年早些时候的南阳站混双比赛后,她成为了一名粉丝,不仅常常熬夜看有他们出席的赛事直播,还开始有意识地购买孙颖莎和王楚钦的代言产品。
她把有需要的生活用品都换成了孙颖莎和王楚钦的代言品牌,例如面膜、眼霜、甚至运动饼干,并抢购了有两位出场的多本杂志。但抢票去线下看比赛——张平说这并不容易,抢票很难,得以在新年第一天“与孙颖莎共同度过”,她说自己很幸运。
这场2024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总决赛汇聚中国乒乓国手王曼昱、樊振东、孙颖莎、王楚钦等——媒体报道里以乒乓国手身份出现的他们在购票网站上是票房保证。即便12月中旬这场赛事才开票,早在6月,中国社群媒体上已经充满了根据赛程、出场顺序教导观众如何精准抢票的贴文。
观众并未辜负外界期望,这场乒超的直接票房突破3000万元人民币(约418万美元),媒体图片和报道称现场“座无虚席”。
“在孙颖莎和王楚钦出道之前,我不怎么关注乒乓球,我从小就知道刘国梁、马龙,但不会特别去看比赛,是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出现让我开始关注所有比赛:包括赛事要在哪里举办、有哪些项目,”张平说。 “如果不是抢不到票,我甚至希望每一场有他们两人的赛事都去线下为他们应援。”
“身为球迷,除了现场加油我没有什么别的可以为他们做的,票还不一定可以抢到,所以我希望通过购买周边为他们鼓劲,希望他们可以无所顾忌,我们球迷会在背后,给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兜底的勇气!莎头只管往前走,我们球迷会在背后努力支持!让她俩就算以后退役,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不用为生计发愁,”张平这样说。
体育明星“饭圈化”是中国当下娱乐业生态现象。
如今,她的微信首页挂满孙颖莎和王楚钦的赛事照片,和朋友家人的对话也经常以两位的最新赛事进展结束。
从2021年东京奥运会到2024巴黎奥运会,像张平这样被中国体育国手“圈粉”的中国民众并不少,他们对体育明星的追捧和喜爱,在市场的推动下将多位运动员送上商业价值的高峰。
除了助力商业行为,狂热粉丝还追踪运动员到线下。巴黎奥运结束后,全红婵的故乡老房被慕名而来的粉丝和直播团队堵得水泄不通,中国媒体报道称,每天有近千名游客前往广东省迈合村,只是为了看看全红婵家长什么样,甚至有博主甚至全天24小时直播她故乡的场景,给她和家人带来巨大困扰,并主动选择搬家。
粉丝们亦热衷于讨论中国泳协是否差异对待全红婵和陈芋汐——即便二人是跳水搭档。在一些赛事现场,粉丝在观众席高喊“不公平”。
相似的事情亦出现在巴黎奥运现场,当中国女乒选手陈梦和孙颖莎单打会师,举着孙颖莎灯牌、海报的粉丝们在观众席爆发出大声尖叫声,几度影响选手至示意暂缓发球。陈梦得分后,孙颖莎的粉丝发出嘘声、大声喝倒彩、还有人向同为中国国手的陈梦竖中指。
甚至有粉丝在网路上发起“五问陈梦”,其中这样写到“全国粉丝都在期盼孙颖莎女单首金,你击碎全国人民希望,大义何在”。
这些行为使得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此后多次发文怒批体坛“饭圈”,中国官方直接出手要求整治“体育饭圈”,并对几位涉嫌“恶意捏造”运动员和教练讯息的网友实施拘捕。
中国一直在尝试用市场经济来带动体育产业活力(图爲陈芋汐、谷爱凌、全红婵,从左到右)
成为最热IP之后
尽管成为流行明星的过程时常伴随着不尽理性的大众狂然和社会争议,但和演艺界一样,体坛造星成功的结果是诱人的。
“运动明星才是现在真正的断层顶流,”多位在时尚杂志中国部门从业的人员这样告诉BBC中文。
以《时尚芭莎》为例,以孙颖莎为封面的杂志预售两个半小时内就突破30万本,创造了新的销售纪录。而另一本时尚杂志《嘉人》的孙颖莎封面版仅8分钟内即售出30余万本,25分钟突破40万,销售额直接打破《嘉人》杂志销售纪录,成为新的中国时尚杂志销售纪录。
在粉丝的助推下,孙颖莎代言的高露洁牙膏仅发布3分钟后即遭疯抢至购买连结显示售罄,半小时内售出14万件牙膏套装;护肤品牌“半亩花田”在官宣孙颖莎为代言人之后一小时内即登顶中国三大电商平台榜单。
过去两年里,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名字几乎每天都要在微博热搜榜前十名出现起码一次。
在大品牌之外,以中国网球手郑钦文为例,运动热也带动了中国公众“入门”网球等运动项目的热情。郑钦文夺冠后,中国部分品牌网球产品流量较上季成长超过200%,比赛用球的日销量较上季成长超300%亦有之。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副系主任雷雄德对BBC中文表示,早在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就有意识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运动发展,姚明、刘翔都是这个时期的典型案例。现今的体育与商业挂钩的发展是这个模式的延续。
但中国体育总局多大程度参与或者推动了这些运动员的商业广告可见度、每一个运动员的公开宣传,BBC中文无法独立验证。
雷雄德也提出,中国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对于体育项目也有要求,每一个子类项目都有量化的明确目标,试图打开中国内需市场,带动经济。
在十四五规划中,在体育这一大类下,文件明确列出每一个子项目都应该在哪一年前达成多大民众覆盖率、地区拥有多少场地,哪些单位应对此负责亦有指明。
其中一章特别指出体育精神的宣传任务,把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2024巴黎奥运会作为宣传重点,并列明:“加强体育宣传工作,讲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
狂热的粉丝
如今在广州从事广告业的李叶自2012年起即开始迷恋乒乓球赛,在家人的陪伴和网路讯息的指导下系统地观看球员打法和风格。但由于喜欢的球员在迄今的十余年间一一退役,她慢慢淡出观赛活动,但在去年巴黎奥运之后,她成为了台湾球手林昀儒的粉丝,又重新回到赛场观众席。
谈起这十年,李叶告诉BBC中文:“观众的变化太大了,现在的观众好夸张,而且有点病态,我感觉他们不是真正喜欢这项运动而喜欢这个人,只是在追捧一个自己造出来的神。”
这样的感受来自今年3月,当时,她只身前往距离广州几小时距离的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观看线下演出。为了近距离多场次观看,她购买了288元、488元、1088元价位的票多张,从小组赛一直追到淘汰赛。
一到场馆,李叶立刻感受到现场氛围大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数,在她记忆里,年幼时去过的线下比赛都没有如此多的观众数量。此外,有粉丝组织在场馆周围发放自制的周边,例如海报等,观众要凭“粉籍”领取。
“粉籍”是中国饭圈的一个标准用词,意思是透过一个人所追随的名人、明星作区分。在李叶的观察里,以她去的这场亚洲杯比赛为例,她看到有同时支持孙颖莎和王楚钦两位球员的粉丝在排队领取应援产品,但被粉丝团里审核人员模样的人拦了下来,高声呵斥:“这里是孙颖莎唯粉的应援物领取,我们不需要王楚钦”。李叶当时就笑了出来。
“每个队伍都好长,每一个队伍都有几十个人不止,会有粉丝组织打卡,比如放一个人形立牌布置一下,然后就会有很多人聚上去拍照之类,我的感受就是很堵、很挤、很占位置,交通不便,我觉得很烦,”李叶这样回忆道。
李叶没想到,在运动场门口的见闻仅是一个开始。
在赛场上,李叶听到坐在旁边的粉丝一直在高声计算、背诵比如王楚钦拿到过哪些奖项,并指点称“他拿过这个了,今次拿不拿都无所谓,但亚洲杯他没有拿过,所以很重要”。李叶听完频频皱眉,在她看来,这些都不是一个“粉丝”该有的讨论和心态话术。
赛场喝倒彩现象如今已不再罕见
此外,由于李叶支持的是台湾球员,这似乎引起周围球迷的极大不满。当李叶高喊加油时,周围的观众一拥而上高喊中国球员王楚钦的名字、把李叶的声音淹没下去。李昀儒得分后,坐在李叶后排的一对夫妻开始议论纷纷“这是让他几个”,李叶尝试去指正“不要这么加油,请文明观赛”,对方怒斥她“神经病”。
她在现场看到,当孙颖莎对上一位戴头巾的选手时,每赢一球,现场球迷即立刻长时间鼓掌;对方输掉之后,周围的球迷马上开始嘘声鼓掌。
李叶当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丢脸”。她说,这场比赛是亚洲杯,参赛队伍里有一些来自竞技运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参加比赛需要鼓励。但现场对他们明目张胆的歧视让她觉得“很没有格局,以后这些球员还会来中国打球吗?太难受了”。
非本土球员并不是唯一受到针对的族群。以“粉籍”论英雄同样适用于中国自己的球员,例如到场粉丝们并不给另一位中国球员林诗栋加油,甚至大声讨论希望林诗栋被打败以证明“这个球员的世界第一排名是一个被扶上来的虚名、而不是实力”。
李叶回忆称,十年前她和家人一起去运动场看比赛的时候,她目睹了“百花齐放”的加油声,从没出现过一边倒的加油声、更没有过整场间歇里只有一个球员的名字响彻全场的场景。此外,当年的票价也很便宜,388元价位能坐到很前排观赛,如今这个价位只能在山顶座上远眺赛场。
“球迷们的加油鼓掌声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影响到其他同场竞技的球檯球员,这次在亚洲杯,我甚至看到好几个球员因为场内太吵,示意裁判先不要发球,”李叶这样说。
以乒乓球为例,赛事进行过程中,常有好几台在同时比赛。如果场内突然爆发巨大声响、例如某一个球员进球后的喝采或大叫,这很可能导致赛场上的球员受惊、从而影响发挥。
此外,李叶注意到在这些狂热的粉丝们尤其喜欢在正常的赛事资讯贴文评论区里“出警”、“维权”。
李叶表示,这些为了给球迷同步赛程设置的帖文,在十年前吸引来的是同好们讨论谁的打法近期比较吸睛、谁的胜率更高、战绩如何,且氛围总是友好,“其乐融融”。如今已大变样——粉丝们集中起来讨论所谓的“比赛黑幕”,认为自己所维护追捧的选手输掉比赛是因为组委会“耍花招”。
“例如亚洲杯期间,他们觉得总让王楚钦最后一场比赛,很影响他休息,于是粉丝就开始用同一套话术轰炸留言区,看得人很难受,”李叶这样说。 “这些粉丝还喜欢说谁谁谁现在是球队太子,谁吃了更多队伍红利,说谁孤立谁、为了扶持谁上位,这太不理智了,很任性,没有竞技体育精神。”
为什么是体育明星?
雷雄德对BBC中文指出,运动员和他们所代表的队伍是最容易收割爱国情操的管道之一。
“当你开始追踪一个运动明星,你大机率也会成为他所代表的队伍的粉丝。在奥运这种舞台上,观众更容易对自己的国家队产生归属感和生出忠心,”雷雄德这样指出国家鼓励运动员成为顶流明星的用意。 “由队伍发展到奥运再发展到爱国,这也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另一位全红婵的粉丝王婷告诉BBC中文,和娱乐明星相比,“运动员不容易塌房,你不用太担心哪一天他就因为吸毒、嫖娼去坐牢,和娱乐圈相比,运动员干净又向上正面”。
雷雄德指出,现代体育精神的核心强调“最好、尊重、友谊”,这些都是人应该学习的品质,在对运动员的追捧中,这些精神可以得到传播,对体育的兴趣也能培养,但这些品质要如何融入民众是一个技术问题。
台湾资深球评石明谨亦对美国媒体指出,中国运动员长期作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存在,一直非常低调,直到近十年,不少运动员的网络帐号受到很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红头文件时总是最先考虑“政绩”,比如按照十四五规划落实体育覆盖推广。
以全红婵家乡为例,鼓吹奥运冠军之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无疑是符合中央推广体育、做体育强国号召之举,地方政府响应号召,将全红婵家打造成成地方打卡的旅游景点。但在此基础上生出的民众情绪是政府所不可控的——24小时直播等既符合中央号召,又有可能走上极端,在这一块模糊地带生出的行为即被割舍为“饭圈文化”。
“中国非常害怕粉丝文化去分化他们的运动圈里由国家主控的代表性。(他们认为)你对于运动的价值、诠释权,应该要掌握在国家手上,”石明谨说。
张平表示,自从自己成为孙颖莎的粉丝,她开始更多地关注乒乓球技术,并为了配合理解孙颖莎的打法风格而加强了自己的乒乓球练习,她把孙颖莎在赛场上的沉着心态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里,认为“追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李叶则表达了对粉丝素质的担忧。她说在赛场上,很多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习惯,可能来自生活,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例如有球员喜欢在发球前叫两声鼓气,有的喜欢摸一下地板。这些行为都应该被理解,透过体育赛事这个载体促进文化交流。
“但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不是体育精神推动下友好的粉丝行为,而是‘国球高高在上’这个意识养出来的恶意,”李叶这样说。
在抖音等中国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上,流传较广的民间赛事解说往往对比赛片段进行过度解读,常用“居然妄想赢下比赛”、“居然对中国选手面露不屑”等语言引导舆论。
全红婵的老家成为了当地的著名旅游打卡点
整治“饭圈文化”?
狂热的体育粉丝带来了一种屡受批评的“饭圈文化”。
在中国,“饭圈”曾发源且根植于演艺圈,随着奥运热和体育热的发展,体育明星逐渐成为中国顶流明星,在中国互联网上生长已久的“饭圈文化”即被同步到了体育圈。
中国体育总局亦多次发文表示要打击“体育饭圈”,巴黎奥运之后,中国网路安全部门即封锁6000多个被认定为抨击诋毁运动员的网路帐号。
仅截止2024年8月,发布6期治理公告,清理相关违规资讯1.9万余条,下线违规话题24个、对749个违规帐号进行禁言处置。弹幕影片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也清理追踪、弹幕等违规互动讯息58652条。快手上,2.1万条“饭圈”相关内容下架。 3.8万条抖音影片被清理。今年4月,中国网信办公布打击体育饭圈的初步成果,表示已经清理违规资讯160多万条。
今年1月,中国体育总局举办“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指出,要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
央视追踪专题会议指出,竞技场变成“粉黑大战”、频繁侮辱谩骂教练和运动员、虚构拼接低俗图文资讯、炒作“运动员CP”等都属于“乱象”。
“运动员CP”指的是在体育圈中,当两个运动员看起来关系不错的时候,粉丝会认为他们是“情侣”并据此进行发挥创作,并以此为乐。
后来,多个国家级运动队伍分别解散了各自的粉丝群。王楚钦、孙颖莎、张雨霏等运动员的微博超话组也被解散。
张平认为自己可以分辨“理智追星”和“饭圈追星”。在她眼里,在机场蹲运动员、掌握他们的行程全程跟踪是“饭圈追星”,在赛场、官方活动现场见运动员则是理智的行为。
而在赛场“饱受折磨”的李叶认为“饭圈文化”蔓延到体育圈最大的问题是丧失体育精神——以单一的输赢结果论英雄,李叶表示,在她看来,喜欢一个球员或者项目的心态应该是“虽然你赢了我支持的人,但你发挥得也很好”,而不是喜欢的运动员输掉比赛之后就开始创造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