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罗马尼亚,山风还带着凉意,Transfagarasan公路蜿蜒穿行在喀尔巴阡山脉之间。
这里被誉为欧洲最美公路之一,号称“东欧的天路”,是一众骑士和摄影师心中的圣地。
那天,48岁的意大利旅人奥马尔·法朗·津(Omar Farang Zin)正骑着他心爱的摩托,在山道上兜风。
然后,他看到了一头熊。
这是故事的开头,也是他人生的结尾。
Omar是来自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一位机场工作人员,住在萨马拉泰镇。他不是第一次旅行,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野生动物。他热爱记录自己的旅程,社交媒体上满是笑容、风景和摩托车。
他走走停停,经过了风景如画的Vidraru水坝,突然在公路一侧看到一只棕熊。他停下车,掏出手机,拍照、录影,还录下了熊靠近自己的画面:
“看,那是一头熊,真漂亮。”
“它过来了……”
照片中,他戴着头盔,在熊不远处微笑合影;视频里,他还在描述这次“幸运的邂逅”。
他将这些画面发布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配文轻松愉快。这是他的最后一组旅途分享。
第二天,他再次在路上遇到了这头熊,他依旧下车、靠近、甚至尝试喂食。
然而,这一次,熊不再只是靠近。
据目击者和救援队报告,当天中午过后,Omar在靠近熊群的地方停了车。他的摩托车停在了一块显眼的警示牌旁——“请勿喂食野熊”。
但他还是下了车,靠近熊,并试图喂食。
那只熊本来在远处观望,却逐渐靠近。在他举起手机拍“近景特写”时,熊突然发难,冲向他,将他扑倒、咬伤,并将他拖下262英尺(约80米)深的山谷。
他当场死亡。头盔、防护服,全都没有保住他。
接到报警后,当地山地救援队、消防员与林业部门迅速赶到。但当他们靠近现场时,却发现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
“熊一直跟着我们,非常焦躁,还多次试图攻击我们。”——救援队负责人回忆。
随后,猎人被召来,熊被当场击毙。
而在Omar满是伤痕的遗体旁,他们发现了他的手机,里面还留有那几张自拍照片和视频。他最后一组照片,定格的是熊接近的那一刻。
对许多没有在熊出没区域生活过的人来说,熊是一种温顺、呆萌、有些憨憨的动物。
可现实中,这种欧洲棕熊(brown bear),是重量级食肉哺乳动物,成年个体可重达350公斤,奔跑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攻击力极强。它们在感到威胁、饥饿或护幼时,会主动攻击人类。
据罗马尼亚环境部估算,全国目前约有10,400至12,800头棕熊,为整个欧盟最多。
而早在2024年,前环境部长就已指出:理想承载数量应为约4000头。
熊越来越多,人类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张,两者之间的冲突只会日益加剧。
其实,不只是Omar,还有很多人都遭受过熊的袭击。
2024年7月,一名19岁罗马尼亚女孩在Bucegi山脉遭熊袭击身亡,死前还打了求救电话。
2025年春天,一位72岁的苏格兰老太在Arges县拍熊时摇下车窗,被当场撕咬重伤。
过去20年,罗马尼亚已有近30人死于熊袭击。
关于“熊真的会攻击人吗”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们通常不主动接近人类。真正的问题,是人类接近它们太轻率,太大胆,太想要那一张“惊艳朋友圈”的照片。
很多专家早已指出:熊的攻击增加,并不全是熊的问题。
森林砍伐、建筑扩张、气候变迁正在持续压缩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罗马尼亚本就是欧洲保有最大野熊种群的国家,如今城市扩张、垃圾管理混乱,加上游客行为不当,让许多熊变得“习惯靠近人类”。
它们变得不像熊了,也变得更危险了。
2024年,罗马尼亚议会不得不将年度猎杀配额翻倍至481头,以控制过度繁殖的熊群和“问题熊”。
从某种意义上说,Omar不是死于“熊袭击”,而是死于一连串错误判断的叠加:
他忽视了告示牌,靠近野生动物,把自拍当成冒险的纪念品,而我们,也一次次在社交平台鼓励这种“人兽同框”的勇气。
可这不是勇气,这是无知的浪漫化。
虽然勇敢探索与享受自由是一种鼓励,但自由旅行的背后,边界感也许才是真正保护我们远离伤害的力量。
想与自然亲近,不代表要对它失去警惕。它有它的法则。我们该带着敬畏,而不是滤镜。
-END-
Ref:
https://people.com/motorcyclist-mauled-to-death-bear-took-photos-with-animal-before-attack-1176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