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饭好还是吃面好?许多人一听到淀粉,直呼是「饮食控制的大敌」,几乎完全戒断、希望快速瘦身。台湾董氏基金会指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需要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更是主要热量来源;如果完全不吃,短期内可能体重明显下降,但长期下来会影响身体正常功能运作,包括代谢紊乱。
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针对2018年「刺胳针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项研究,说明低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该研究追踪超过1.5万名成人长达25年,发现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与死亡率呈U型关系,摄取过多或过少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提高死亡风险,而最理想的摄取比率为总热量的50%~55%。
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许惠玉主任表示,「吃对」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摄取过多精制淀粉会影响血糖控制,选择适量富含膳食纤维、植化素、维生素与矿物质的糙米、全燕麦、全小麦等全谷类,有助于降低身体发炎反应,进而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风险。
许惠玉以2025年「美国医学会网络公开杂志」(JAMA Netw Open)的文献为例,报告分析超过4万7000名女性33年的饮食习惯,发现每多摄取10%总热量的全谷杂粮、水果、蔬菜等高品质碳水化合物,最多摄取总热量55%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31%健康老化的几率,并且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
但是,每多摄取10%总热量的含糖饮料、甜点、白面包等精制碳水,则会会下降13%健康老化的几率。另外,2020年「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研究指出,每周吃2碗以上全谷物与每个月吃少于1碗的人相比,能降低29%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现代人外食机会高,容易摄取过多淀粉,许惠玉强调,如果没有糙米或其他全谷类可选择,建议搭配蔬菜、豆制品、蛋或肉类等一起食用,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并增加饱足感。预防慢性病不是刻意少吃淀粉,而是学会聪明吃碳水化合物并创建均衡饮食习惯,才是长久之计。
许惠玉提醒,市面上标榜「米线」、「米粉」的产品,名称虽然有「米」,但实际原料可能混入许多树薯粉、玉米粉等精制淀粉来源,选购时应仔细查看成分标示。而五谷粉虽然有益健康,但市售五谷粉通常经过研磨,使淀粉结构被破坏,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反而可能让血糖上升更快,不宜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