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在疫情期间领到了政府补贴!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在疫情期间导致通胀飙升的主要原因,并非央行的低利率政策,而是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财政支出。

这份由C.D. Howe研究所的两位经济学家撰写的报告直指渥太华在疫情期间的不加节制的财政政策,相当于对私人部门“空投钞票”。
报告指出,仅在2020年,加拿大成年人口为3030万,其中有2070万人从联邦政府的疫情援助项目中获得收入。
2020年这些援助项目的开支估计为2700亿加元,约占当年加拿大GDP的12.5%。截至目前,这些项目总开支已扩大至约3600亿加元。虽然这些项目在危机时期确实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该智库表示,在失业率并不高的情况下,向经济中注入如此大量的“名义财富”,最终导致了通胀飙升和价格永久性上涨。
报告写道:“无论这种财富以新增货币还是新增债务的形式存在,其结果并无本质区别。”
CIBC副首席经济师Benjamin Tal也表示,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确实助长了疫情期间的物价上行。他说:“毫无疑问,极其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通胀加速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加拿大整体物价上涨了11.4%。尽管疫情在2019年12月始于中国,加拿大首例病例出现在2020年1月25日,但当时通胀并未立即飙升。实际上,直到2021年5月之前,物价增长一直相对正常,2022年6月才达到峰值——8.1%,为近40年来最高水平。

尽管C.D. Howe研究所的经济学家David Andolfatto和Fernando Martin对政府支出持批评态度,他们对加拿大央行政策的评估则更为审慎。
他们认可加拿大央行自己承认的错误:未能及时加息遏制通胀,并指出央行未能清晰地传达其抗通胀目标的达成路径。但他们也表示,在当时特殊的疫情背景下,央行实际上对遏制物价上涨的作用非常有限。
报告也承认,疫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况,既有推动通胀的力量,也有抑制通胀的因素。一方面,许多商品的供应受限,如工厂关闭或缩短营业时间;另一方面,运输成本上升,港口拥堵、原材料如木材和金属短缺等,都对价格造成压力。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例如房地产、家具、健身器材和家庭娱乐设备等。部分需求上升是因为许多人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在家工作省下开销,不能出门和旅游,有些人获得了加薪,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长也显著增加。政府补贴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增长。

供应减少、需求上升的双重作用导致成本全面上扬。在疫情两年期间,汽油价格上涨超过50%,食品和交通成本上涨15%至20%,家电和租金也上涨了10%至15%。
即使疫情结束后,价格仍未回落。CIBC资本市场资深经济学家Katherine Judge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指出,疫情后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是因为消费者仍有“压抑的消费需求”和积蓄;此外,居家办公常态化、婴儿潮一代大量退休等结构性变化也加剧了物价上涨。
她还补充说,近期联邦政府在贸易争端中实施的一些进口关税,也抬高了商品价格。
据加拿大统计局本周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2025年6月全国通胀率已由上月的1.7%升至1.9%。
联邦财政部尚未就此报告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