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英国人民正在海边度假、音乐节蹦迪、球场上看球,却没想到被一种“可爱但集体行动力惊人”的小生物打了个措手不及——瓢虫。大量的瓢虫突然集体出动,遮天盖地,甚至一度打断了板球比赛。有人拍视频说:“这不是夏天,这是一场瓢虫末日。”
还有人直奔车里躲避,称自己差点被瓢虫“淹没”。
这种场景,自1976年大规模“瓢虫风暴”以来,英国人已经快半个世纪没见过了。
(注意:以下有图片可能引起不适!!!)那么,为什么今年这么多瓢虫?
科学家表示:不是瓢虫疯了,是生态在运作。
来自巴斯大学的昆虫学家斯图尔特·雷诺兹教授解释说:这都是天气惹的祸。今年的英国,异常炎热干燥,高温最高飙到 34.7°C,连瓢虫的最爱——地上的蚜虫也疯狂繁殖。
于是一连串连锁反应发生了:
满地都是瓢虫最爱的“大餐”,它们疯狂干饭,吃得好,自然长得快,瓢虫们也迎来一波“人口红利”,数量蹭蹭上涨。
但好景不长。随着气温持续升高、空气干燥,植物开始枯萎,蚜虫也撑不住了,纷纷“下线”。这下好了,瓢虫们突然断粮,没吃的了,只好集体飞出去寻找新的“食堂”。
而在这场生存远征里,爱情也顺便排上了日程。它们在路上偶遇同类,于是成群结队、热热闹闹地在空中集会,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瓢虫大军”。
所以,别害怕。它们不是要袭击谁,只是饿了、孤单了,想找点吃的,再顺便谈个恋爱。
好吧,这原因听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怕,可现实却仍旧惨不忍睹。
此次“瓢虫大军”遍布英国各地,但海边城市尤其显眼。
例如Weston-Super-Mare,一些游客说“简直像末日场景”,沙滩、雨伞、婴儿车、食物上全是瓢虫。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发视频,一边被瓢虫围攻一边写下:“这是老天爷不想让我去海边的暗示吧。”
实际上,根据雷诺兹教授的说法,瓢虫可能“无处不在”,但海边城市人多,视觉冲击强,所以才“上了热搜”。
虽然这场“瓢虫风暴”看上去有点惊悚,但专家一致表示:没事!别怕!它们咬你纯属试探而已。
是的,瓢虫确实可能“轻轻咬”你一下,但原因不是攻击你,而是想知道你是不是好吃,或者你汗太多、皮肤太咸。
那个,它们没毒,不传播疾病,也不会肿,就是轻微的“啾”一下。
雷诺兹教授总结了一下说:“它们可能会小咬你一下,但别担心,这不是一场灾难,瓢虫是可爱的。”
但就问,看到这样的一幕幕,谁还能说得出可爱!
这样的场面,让英国人瞬间回想起了1976年那场载入英国昆虫史的“瓢虫入侵”。
那一年,英国遭遇了近代史上最极端的热浪之一。高温、干旱、蓝天无云,一连好几个月几乎没下雨,最高气温接近36°C。在英国人快热疯的时候,瓢虫也悄悄“火”了。
但那可不是普通级别的“多”。
1976年的英国,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瓢虫爆发。在南部的乡村和沿海城市,有人形容那情景是:
“空气中全是瓢虫,地上踩的也是瓢虫,坐个长椅屁股下都在爬。”
农民干不了活,海边游客被瓢虫追着跑,还有人被吓得关门闭户躲在家里。
甚至还有目击者说:“瓢虫飞进嘴里、鼻孔里,我连车窗都不敢开。”全国陷入一场“瓢虫围城”式的生态骚乱,连BBC都专门做了专题报道。
这次2025年出现的瓢虫涌动,像是对1976年的“重现”,也是大自然运行的一个循环节点。
此时,来自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家蒂姆·库尔森教授表示:瓢虫其实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英雄人物”。
它们专门吃蚜虫,是天然杀虫剂;如果没有它们,害虫泛滥,农作物就危险了;换句话说:宁愿被“瓢虫刷脸”,也不要空气中全是喷雾农药。
“千万别杀瓢虫”,教授强调,“应该爱它们,护它们。”
那么,英国人究竟该怎么办呢?
专家的建议如下:
不要拍打瓢虫,它们是益虫;
如果真的数量太多,躲车里没问题;
不用担心它们毒性或者传播病菌;
如果咬你,别紧张,擦擦就好;
多喝水,戴帽子,享受自然,不要恐慌。
雷诺兹教授还说:“自然界就是这样,周期性爆发很常见,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回归正常。享受一下大自然送来的‘热闹’,说不定哪天就再也见不到了。”
我们总说现代人和自然断了联系,这次瓢虫潮,或许就是一场“提醒”:自然其实一直在你身边,默默运作,按着自己的节奏,演着它的“盛夏歌剧”。
所以,如果你最近在英国,被瓢虫刷脸了,那就笑一笑说:
“欢迎你们,地球的可爱守护者。”
-END-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4917699/Swarm-LADYBIRDS-hits-UK-explain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