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欧盟领导人将会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国务院总理李强举行峰会,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庆祝的气氛。
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对于俄罗斯的支持,致使中欧关系跌至新低,如今又因为稀土磁铁、中国电池与电动车,以及小额包裹泛滥等贸易相关争议,两者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磁铁管制
本月稍早的时候,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出席了欧洲议会的会议,会议中,多位议员敦促她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应对他们眼中中欧贸易明显失衡的问题。
他们警告,中国近期对稀土磁铁的出口管制将威胁欧洲的经济安全。
稀土磁铁是工业关键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科技产品上,包括手机、喇叭、医疗设备、工业机械,以及风力涡轮机等绿色能源设备。正当世界各国争相确保稀土磁铁供应稳定时,中国则遥遥领先,供应欧盟98%的稀土磁铁。
今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国政府其后收紧稀土出口。出口管制不仅影响美国,欧洲同样受到波及。
BBC分析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发现自中国实施出口管制以来,对欧盟的稀土磁铁每月出口量大幅下滑,在3月至5月之间下降了约80%。
随着中国开始向欧盟企业发放出口许可,出口量在6月大幅反弹,但这一事件凸显了欧洲的脆弱性,并为即将举行的会谈蒙上阴影。
欧洲绿党欧洲议员维勒·尼尼斯托(Ville Niinistö)表示:“这不是贸易的问题,这是利用磁铁进行地缘政治上的勒索。”
小额包裹的涌入
欧盟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商品的涌入对欧洲制造业构成不公平的竞争。
Shein、Temu和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这些中国电商平台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商品,已经成为了欧洲家喻户晓的名字。
根据BBC对中国海关数据的分析,今年5月,包括上述平台在内的小型包裹,首次成为中国对欧盟出口金额最高的项目,并在6月继续保持首位。
比利时经济部长戴维·克拉兰瓦尔(David Clarinval)在5月表示,作为这些商品进入欧洲的主要国家之一,欧盟可能会“成为包裹入侵的受害者”。
欧盟目前已提议对直接寄送至民居的包裹征收两欧元的处理费,费用将会由电商平台承担。
汽车与电池出口激增
欧盟认为,中国政府为主要成长型产业提供补贴,使在这些领域的企业在全球拥有巨大的优势。
贸易数据显示,中国近年对欧盟的电池与电动车出口量激增,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中国对欧乘用车与电池的出口量更呈指数级增长。
“欧洲汽车产业雇用超过三百万人,”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博士(Dr Marc Julienne)表示。
“因此,这除了是产业的问题,也是就业问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会影响欧盟的政治稳定。”
欧盟官员已对中国电动车展开调查,最终在2024年底对其征收高额关税。
自此之后,中国汽车与电池对欧洲的出口增速放缓,但每月平均出口金额仍接近高点。今年4月,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首次在欧洲市场超越特斯拉的销量。
中国政府表示,其补贴政策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例,并指出欧盟同样有提供补贴。双方也互相指责对方在公共采购中偏袒自身企业。
近几个月来,北京对欧洲白兰地与猪肉出口展开调查,而欧盟则将中国高价值的医疗设备排除在公共采购合约之外。
“我认为北京目前的整体态度是:对欧盟保持强硬,并传达一个讯息,就是北京对欧盟日益严苛且频繁的贸易保护措施同样感到不满,”查塔姆研究所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于洁博士表示。
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
欧洲议会近日召开会议讨论中国相关议题,多名议员提出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对俄方的支持问题。
“欧盟机构和一些成员国都只透过乌克兰战争的视角来看待与中国的关系,”于洁博士表示。
中国政府虽然表示在冲突上保持中立,但中国企业仍向俄罗斯提供微晶片等制造武器所需的关键物资;同时,中国也持续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与天然气。
据报导,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7月初曾对欧盟外交事务最高官员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表示,北京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落败。
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立场一以贯之”,并一直支持“劝和促谈”的路线。
冯德莱恩告诉欧洲议会:“中国对俄罗斯的坚定支持,正在加剧欧洲的不稳定与不安全。我们可以说,中国实际上正在助长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我们无法接受这一点。”
来自北京与华盛顿的压力
欧盟谈判代表与中国官员于北京会晤时,将会面临维护欧洲利益的巨大压力。
今年2月,特朗普威胁会对欧盟商品征收25%关税,并在白宫与乌克兰总统弗罗基米尔·泽连斯基吵架。有人曾经推测,这让欧洲领导人深深感到震惊,从而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但于洁博士认为,尽管特朗普本月宣布自8月1日起会对欧盟征收30%关税,中欧贸易竞争现时过于激烈,这种情况也不太可能发生。
“特朗普对欧盟的关税措施,不会影响或软化欧盟领导人在现有贸易争端上对中国的立场,”她表示。
“我认为北京和布鲁塞尔都没有拥有足够政策弹性来寻求贸易休战。”
欧盟-中国:抉择时刻
中欧峰会在即,《回声报》刊出分析文章,强调中欧迎来关键性的外交时刻。
欧盟-中国:抉择时刻
《回声报》刊出法国ESSEC商学院教授、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研究员陆克(Philippe Le Corre)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当前紧张的中欧关系,这名专家认为:将于周四(7月24日)召开的中欧峰会是一次关键性的外交时刻。
文章作者指出:在美中战略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疏远欧洲,转而优先与美国对话,引发欧盟的不满与担忧。
过去数年间,中国制造业导致欧美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如今“中国冲击”正蔓延至航空、人工智能、电信、生物技术、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等多个中国表现突出的领域,对欧洲构成挑战。
中欧贸易出现严重不平衡:2024年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高达3050亿欧元,且继续扩大,尽管欧盟已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
然而,与稀土资源的依赖相比,这一贸易逆差可谓微不足道:欧盟98%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冯德莱恩批评中国“操控”战略资源,呼吁分散供应链。
在对欧谈判中,中国在经贸重大议题和地缘政治敏感话题(特别是乌克兰)上立场强硬,毫无让步引发质疑。
文章作者最后指出:面对美中对峙日益尖锐的局面,欧洲的唯一选择是实现经济独立:加大创新、提升投资、拓宽供应链来源,与亚洲乃至全球其他经济体建立更多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