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弹弓就能击退持枪日军、还有人拿着手机给1944年的人“剧透”胜利……
曾被诟病的抗日神剧,如今在微短剧中死灰复燃。
近日,广电总局网络司发布《管理提示》,直指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主角超人化”“剧情过于追求戏剧张力”等问题,明确要求杜绝“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剧情,禁止将现代技术粗暴嫁接历史场景,为这一乱象敲响警钟。
这些微短剧,如此拍抗战
总局下文规范抗战题材微短剧,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从今年4月开始,就陆续有抗战题材的微短剧上线播出,如《剿灭鬼子》《我在登高村打鬼子》《男女老少打鬼子》《七七事变,师父让我下山》等等。
客观来说,目前已播出的抗战题材微短剧整体质量并不高。为了在几分钟内抓住眼球,放大了正面角色的主角光环,刻意弱化、矮化反面角色的战斗力和智商,把浴血奋战的历史简化成“过关游戏”。
如《剿灭鬼子》里,日军去村里寻找宝藏,村民用弹弓就将手持枪械的日军劫杀在半路,日本军官当场倒地抽搐。为了彻底将他们赶出村子,村民们开办了“武术速成班”,这些村民前一秒还是一群普通人,后一秒就能用不熟练的动作将日军打跑。
《七七事变,师父让我下山》中,为了凸显主角的超强武力值,也是强行让日军“降智”。刚学武下山归来的主角为救被日军抓捕的村民,仅凭一把大刀就敢直面手持枪械的日军。荒诞的是,拿着枪的日军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绝不瞄准射击,仅仅用步枪当大刀,和主角对砍。
《我在登高村打鬼子》中,村民们躲在草丛里,用自制的弹弓偷袭日军。被袭击后,日军只是慌乱地大喊大叫,然后选择了继续前行。后续剧情中,还有小孩拿着弹弓去偷袭全副武装的日军。被发现后,经过专业训练的军人居然追不上这些五六岁的小孩……
《重回1944:我在东北打鬼子》算是目前市面上有不错质感的抗战微短剧,剧中两名主演王海祥和丁博都是传统影视剧演员。但在剧中,男主用手机给女主播放了日本投降的视频画面,证明一年后日本宣布投降。没有基站、没有卫星,却凭空有了信号,评论区不少人吐槽“这手机怎么有网”,直接让本有不错质感的剧口碑下滑。
抗战神剧为何“重生”
说到抗战神剧,不少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过去的长剧。在2010年左右,是中国抗战神剧“遍地开花”的时代,甚至有导演调侃——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这些抗日神剧中,情节夸张,人物赤手空拳就能轻松杀敌。像2010年的电视剧《抗日奇侠》中,“奇侠”不仅能瞬间将两个敌人扔到城楼之上,还一拳击穿“鬼子”身体,并将其身体徒手分为两半,让“手撕鬼子”至今成为抗日神剧的一大标签。
《抗日奇侠》剧照
针对抗日题材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广电总局多次着手整治,经过集中监管和引导,剧作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到2020年之后,抗战神剧基本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没想到,如今抗战神剧又“重生”于微短剧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抗战神剧从传统影视剧转战微短剧,折射的是创作者只追求爽感和吸睛,对抗战这一历史不尊重。本应是严肃题材的抗日故事被消解为一段段雷得观众外焦里嫩的夸张剧情,真正的抗战史也迷失在一个个雷点里,沦为背景。
“虽然是微短剧,但也必须尊重历史,以小见大。”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短剧创作中心主任、抗战题材微短剧《龙门茶馆》导演唐少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此前曾刷过一些抗战题材的微短剧,最大的感受就是过分追求娱乐化和爽感,缺少了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抗战微短剧《龙门茶馆》导演唐少宇
在他看来,微短剧的创作应该“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比如他刚杀青的《龙门茶馆》,该剧主要讲述抗战时发生在四川的故事,通过一间小小的茶馆来反映四川百姓的凝聚力和坚强。
唐少宇称,剧集浓缩了川盐济楚、川军出川、成都大轰炸、四川百姓捐款造飞机等历史故事。为了保证真实性,剧本在创作之初,就邀请了相关专家把脉,“我们的剧中没有超人化的主角,也没有手撕鬼子的猎奇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激发观众燃点和泪点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微短剧唤起大家的历史记忆,看到川人的抗战精神。”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实习生 李璟怡 编辑 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