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报道,俄乌战场上,俄罗斯优势渐显,这其中不乏朝鲜的支援。如今,朝鲜的士兵和武器又在加速运往俄罗斯,令俄乌冲突显现出决战预热的紧张气氛。朝俄眼下的“血色同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坚固,这背后双方在如何各取所需?又如何重塑着全球安全力量的平衡?
Part.1
从航拍画面上可以看到,在乌克兰红军城东郊,数千个弹坑像密集的蜂巢嵌在大地上,这片被西方媒体称为“月球表面”的死亡地带,记录着俄军在两月内投下的1700枚航空炸弹。而此刻,在城区的乌军士兵,正面临比炮火更残酷的威胁:后勤线被切断后,乌军枪炮未至,饥荒已兵临城下。
根据《韩联社》报道,朝鲜元山港的起重机昼夜不息,2.8万个集装箱分批装船驶向俄罗斯远东港口。箱内装的不是粮食或日用品,每个集装箱大约装载152毫米的炮弹400至500枚。而通过铁路运送的152毫米和122毫米炮弹数量更多,超过了1200万枚。
朝鲜提供的炮弹占俄军前线消耗量的50%,这些“皮实耐用”的钢铁暴雨,足够俄军在战场上保持日均2万发的火力压制。目前,俄军炮弹库存已是乌军的15倍,使俄军能够在关键时点集中火力实施围点打援,有效削弱乌军反攻计划,支撑俄罗斯在高强度战争中的长期消耗。
根据目前战场数据显示,在过去三个月中,乌军60%的伤亡直接源于炮弹的打击,在哈尔科夫和扎波罗热等关键战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
综合多方情报显示,朝鲜除炮弹外还提供了至少100枚弹道导弹、240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及先进的电子战设备。继2024年底派遣1.1万名士兵后,朝鲜计划在2025年7-8月间再度增派2.5至3万名士兵赴俄参战。至此,在俄朝军总规模将突破4万人,成为俄军最大的“外籍兵团”。
身着俄军制服的朝鲜士兵在库尔斯克战场通过“夜间突袭+人海攻势”,打开战线,为俄军夺回关键阵地。在普列霍沃争夺战中,朝鲜部队甚至完成了夜间穿越6公里雷区,零触雷的战术奇迹,被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盛赞为“战场英雄主义”的典范。
随着朝鲜军援到位,俄军战场动作呈现明显的决战预热特征。2025年7月5日至11日期间,俄军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密集的导弹攻势,连续发射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对乌军工企业、征兵中心和能源设施实施打击。根据俄国防部战报,此轮攻势共造成乌军日均伤亡数字达到冲突爆发以来的峰值。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库尔斯克战斗接近尾声后,朝军仍在俄境内活动,为下一阶段军事行动做准备。朝鲜表示将支持俄在乌特别军事行动,包括外交上的全力支持,甚至不排除朝军入乌东参战的可能。俄乌外交和谈陷入僵局,俄罗斯或选择“以战止战”,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达成战略目标。俄朝互动似在为极端情况做准备,朝军参战或助力俄军实现目标。
Part.2
外交动态印证着决战时机的迫近,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与外交部长拉夫罗夫频繁穿梭于莫斯科与平壤之间,完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穿梭。
6月17日清晨,绍伊古的专机突降平壤顺安机场,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紧急会晤,这场会谈持续了整整5小时。此访距离他上次离开朝鲜仅隔13天,更是他近三个月内第三次踏入平壤。
俄联邦安全会议新闻局的通报称:绍伊古携带普京的“特别指示”,目标明确:将6月4日访朝时与金正恩达成的军事协作协议“从纸面推向现实”。
7月11日至13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对朝鲜展开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75岁的拉夫罗夫三周内第二次奔赴平壤。拉夫罗夫与金正恩的会晤,敲定一项关键协议——《俄朝联合防御协定》。这份文件明确了“一方遭受攻击时,另一方将提供军事支持”,标志着俄朝军事同盟正式迈入“攻守同盟”的阶段。
此次会见,金正恩给予“无条件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一切行动”的承诺,将双边关系明确定义为“同盟水平”。
朝鲜用弹药换来了急需的物资跟外汇,自己的军工产能也被拉爆,输送到俄军的这些炮弹清空了朝鲜60%的苏联遗产弹药库,同时,朝鲜200多家军工厂也在不分昼夜的生产。
而朝鲜出兵援俄,也是朝军接触现代战争难得的机会。韩国情报机构认为,近几年来,朝鲜的军工技术井喷式发展,俄罗斯不仅转移了伊斯坎德尔导弹技术,还可能提供了卫星制造、火箭发动机、先进雷达等硬核技术支持。
不仅如此,战术核攻击潜艇、神盾驱逐舰、大型空中预警机等等也被美韩怀疑跟俄罗斯暗中转移技术有关。通过俄乌战争用常规炮弹换先进技术,让朝军在战争中接触现代战争,朝鲜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朝鲜数十年来一直保存着强大的国防军工体系与库存。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朝军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俄军在乌东的作战。当前,朝鲜军工部门正扩产以满足俄军需求。现在朝鲜生产的弹道导弹、战术导弹及炮弹质量大幅提升,或因引进俄罗斯技术而提高了武器精度与稳定性,在大型水面舰艇的燃气轮机、燃油发动机以及核潜艇技术上,以往难以获取,而这些在国际军售市场又无法交易,朝鲜若想获得,除自研外,只能与俄罗斯合作。
Part.3
随着军事合作的深化,俄朝关系也进入了技术领域的联动阶段。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阿拉布加经济特区,在340英亩的扩建工地上,新的宿舍楼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这片“军事化营地”将容纳朝鲜派遣的2.5万名工人来协助建立俄朝联合无人机工厂。
这个工厂的核心任务是生产自杀式无人机,而无人机的设计图纸来自伊朗。目前,该工厂每月的产量已达到2000架,并要逐步提升至5000架。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若俄罗斯希望扩大无人机生产规模,便需朝鲜工人参与其中的组装工作。这种合作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它代表了一种深度的协作。双方不仅进行军工产品的交易,更致力于联合生产,并在产业链中互相提供支持。
不仅仅是军事物资和技术支持,朝鲜的增兵举措也在不断为俄军提供着人力资源上的保障。2025年6月17日,绍伊古宣布,朝鲜将向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追加派遣6000名军事人员。5000名“工人师”负责该地区的重建工作,1000人的工兵部队,负责扫雷等任务。
“排雷-基建”模式有效解决俄军后勤瓶颈,战场准备时间缩短至一周。朝鲜参与补充人力资源,重建库尔斯克基础设施,助力俄军快速恢复战力,为反攻创造条件。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俄罗斯一次性派出6000人可获巨大战力补充。在乌东及库尔斯克地区,双方布设大量防御雷阵,俄若进攻必须先排雷。排雷是耗人力的技术活,若用进攻步兵排雷会削弱进攻力量。而朝鲜士兵经短期培训、拿到排雷器材后即可胜任,这对俄罗斯而言更为划算。
Part.4
2024年底,1.1万名朝鲜士兵秘密进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承担最危险的防御任务。他们顶着乌军炮火修工事、排地雷,首批部队伤亡率高达36%,约4000人死伤。
半年后,朝鲜再度加码,在哈尔科夫方向,朝鲜工兵顶着无人机轰炸清理雷区,让俄军坦克得以推进;在红军城,朝军狙击旅接管了伤亡惨重的俄军阵地。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与朝鲜的互动,既有外交战略支持,也需给予经济实惠。近期朝鲜在海边建成大型度假中心,俄媒称首批俄罗斯游客已前往度假,这实则是俄罗斯支持朝鲜经济之举。俄罗斯正逐步与朝鲜分享旅游、技术及经济资源,双方合作正从战略层面延伸至技术及国民经济层面。
面对俄朝联军带来的饱和式攻势,乌军展开了一场战术与技术的“双重抗争”。在前线,乌军精准干扰俄制自杀式无人机,同时引入多弹头步枪,提高作战灵活性。与此同时,乌军借助本土企业研发出的低成本无人机,组建“蜂群拦截体系”,用于空中反制和电子干扰。乌克兰还在向外寻求资源支持,加紧向西方争取“爱国者”等高端防空系统。
泽连斯基也强调这场战争已不再是“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对抗,而是“一个孤立国家如何抵抗跨国军事联合体”的试炼。
军事专家 曹卫东:
乌克兰对朝鲜向俄派兵毫无办法,它希望北约派兵助战,但北约若介入恐引发核战争——俄常规战力若不敌,可能动用核武。而北约无意派兵保护乌克兰、承受伤亡,其战略是借乌消耗俄罗斯。因此,乌克兰只能要求北约成员国提供更多武器装备。
尽管“朝鲜选项”短期内为俄方解围,但这类战时合作也埋下了隐患。朝鲜原有的短程导弹,命中精度一度误差高达千米以上,但自投入俄乌战场以来,在俄专家支持下,其命中率有了显著提升。俄朝合作也极有可能促成敏感军工技术的扩散。若朝鲜掌握高精度打击与固体燃料技术,未来可能将其用于出口甚至对外威慑,诱发东亚地区军备竞赛。
军事专家 曹卫东:
东北亚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不可避免。朝鲜发展武器装备时,或获俄在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诸多支持,如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潜艇等。这势必引发韩日恐慌,促使其加大相关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追求数量更多或性能更强。
从前线战局的反转,到后方产能的补位,朝俄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推进。短期看,双方各取所需,战场得以延续;但长期看,技术扩散、人力外溢,或将引发更大范围的安全博弈。
面对不断演变的地缘格局,俄乌冲突不再是孤立战事,而成为牵动多方利益的战略支点。一场战争,正在重塑全球的力量平衡。
军事专家 王云飞:
过去美俄等地缘政治博弈中,常支持小国或扶植代理人对抗对手。但俄乌冲突后,未来国际竞争或现新形态:弱国也能在大国博弈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
朝俄加紧联手扩大了对乌作战的优势,不过最近美国也在加速向乌克兰交付关键进攻性武器,这可能重新改变俄乌战场的态势。是战事升级还是止战和谈,这关系到是各方是加速消耗、成倍损失还是留给彼此更多的生机。
制片人:王瑞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