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欧领导人再聚北京:中欧需合作,也必须合作(图)

    据新华社消息,7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以下简称“中欧峰会”)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今年的中欧峰会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的走向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科斯塔上周表示,此次峰会是欧盟与中国就彼此关切的问题进行坦率和建设性对话的机会。“我们想要对话,真正地参与,并取得切实的进展。”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欧盟方面频繁挑起对华纷争,老调重弹地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对华“去风险”等话题;峰会前夕,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名单上赫然出现了中国企业与金融机构。一些西方媒体也在渲染中欧之间的“紧张氛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看来,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中欧关系,避免“只聚焦问题”的片面之见。当前中欧关系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欧盟领导人远赴中国共同主持并参加峰会,正体现了欧盟同中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意愿。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 东方IC


    “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不能让西方主导叙事”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对观察者网表示,峰会前夕在对华议题上释放“强硬”信号,反应出欧盟方面的一些战略考量。

    简军波指出,欧盟希望其所关切的议题可以获得中方回应,在峰会上做进一步商讨。但鉴于当前中欧经贸关系的复杂态势,欧盟试图通过在会前挑起矛盾和纠纷,在议题设置方面争取更多主导权。

    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也面临不小压力。简军波表示,对欧盟的决策者来说,不排除他们想通过强化对华立场,向美国“示好”,换取美国对欧洲的一些“谅解”,从而在对美谈判中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在美国一些分析人士看来,美国是欧盟对华政策陷入“两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欧盟想和美国达成协议,而后者正在施压欧盟对华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另一方面,欧盟又需要和中国保持稳定的关系。

    简军波表示,美国政策的波动确实对中欧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层面,随着美国对华挑起贸易摩擦,并炒作所谓“产能过剩”,欧洲出现了对“贸易转移”的担忧。

    但简军波指出,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和防务压力下,欧洲也在反思对美过度依赖,希望推动多元化布局,加强“战略自主”。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虽然在对华议题上表现出一定强硬姿态,但也不愿全面破坏中欧经贸合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强化和中国的联系。

    据欧洲理事会网站消息,在此次访华期间,科斯塔和冯德莱恩将与中国领导人就中欧经贸关系和地缘政治挑战等议题进行探讨。

    冯仲平指出,中欧关系要向前发展,就不能回避问题。他同时强调,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欧洲和西方在主导叙事,中国必须把自己的声音发出来。“任由欧洲主导这些议题是不公平的。”

    冯仲平表示,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中欧关系,避免片面之见。欧洲媒体和一些评论员往往只聚焦于问题,只强调中欧关系中的挑战。

    “我们应该放眼全局,不要被欧洲的叙事所左右。”冯仲平说。他进一步指出,中欧关系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欧盟领导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共同主持并参加峰会,表明了欧盟同中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意愿。

    “中欧需要合作,也必须合作”

    在冯仲平看来,中欧合作的潜力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

    第一是经贸领域。“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基石。虽然目前面临很多问题,但也恰恰说明这是中欧共同利益最集中的地方。利益多了,矛盾自然也多。”

    “欧洲人总说‘去风险’,但马上会跟一句‘不脱钩’,因为脱不了钩,欧洲经济离不开中国。当然,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洲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彼此都有很深的经济利益。”冯仲平说。


    一列满载半成品液晶电视及齐套散件的中欧班列从成都铁路枢纽城厢站开出,向着欧洲驶去。 东方IC


    第二是全球治理,尤其是气候治理。“虽然欧洲人认为中欧之间存在很多竞争,但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中国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合作方。中欧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也确实开展得不错。”

    第三是多边体系的维护,包括自由贸易,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多边机制。“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领域比较虚,但实际上中欧双方现在都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合作,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将被严重削弱,这个世界就更不稳定了。”冯仲平说。

    简军波表示,尽管当前中欧关系面临一定挑战,但双边关系依然展现出强大韧性,因为中欧之间具备结构性的促进合作的因素。例如,在经贸关系上,中欧都是开放型经济体,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且中欧经济依然存在一定互补性,又是彼此主要的经贸伙伴,这样的地位无法轻易找到替代者。

    此外,简军波指出,中欧在维护多边秩序与全球稳定方面也有着共识,都强调国际秩序的稳定,接受多极化世界的到来。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全球关键议题上,中欧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无论是稳定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还是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需要中欧合作,中欧也必须合作。”简军波强调。

    中欧关系走向何方?

    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中欧合作新篇章。

    50年来,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投资额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国和欧盟的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

    简军波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双边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其中有几条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以经贸关系为核心。经济永远是压舱石,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中欧关系要避免过度政治化、安全化,尤其在经贸领域。否则,就会削弱双方合作的空间。

    第三,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双边对话机制而非以单边主义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四,相互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简军波表示,未来的中欧关系中,这些经验应该继续保持。但是,随着欧盟战略的转变,包括地缘政治竞争和所谓“去风险”意识的增强,可能导致中欧之间的矛盾持续存在。

    简军波认为,未来中欧关系将会“在挑战中合作,在合作中仍有挑战”,因此,能否妥善管控分歧,让合作更加稳定,将成为中欧关系长期发展的关键。

    冯仲平表示,回顾中欧关系发展历程,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互利共赢”。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这两条依然不可或缺,但也有了新的内容,即适应新形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中欧关系在过去5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彼此的实力此消彼长,未来中欧关系会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常态,如何适应这样的新形势,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冯仲平说。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