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史上第6震 全太平洋戒备一天 结果虚惊一场(组图)

    最近真是天灾人祸不断…

    北京时间7月30号早上7点24分,俄罗斯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7.9级地震,而后美国地质调查局修正了地震级别,将其升级为8.8级,震源深度20.7公里。

    (地震发生地点,与日本很近)

    这是2011年日本地震以来的最强地震,也是人类地震观测史上的第六大地震。

    (有记录的前十大地震)

    在这次巨震之后,该地区又迅速发生了两次6.3级和6.9级的强烈余震,随后几小时,又是数十次5级以上余震。

    据印尼地震学家Dimas Salomo Sianpar在推特上的分析:

    其实在7月20日早上,该地区已经经历过3次4.6~5.2级不等的地震,还有两次强震分别在6.6级和7.4级。

    而现在看来,它们都是这次8.8级巨震的“预演”。

    (7月20日的地震记录)

    堪察加半岛是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地震活动一直相当频繁。

    从上文中的历史大震记录上能看到,排在第五名的9.0级地震同样是在Kamchatka,就是堪察加地区。

    根据美国地质局的记录,该地震带上自上世纪以来发生的大大小小地震多如牛毛,8.0级以上屡见不鲜。

    简而言之:堪察加跟日本北海道这知名的地震多发地处于同一条地震带,这等大震虽然罕见,但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左下角就是日本,右上角就是堪察加半岛)

    好在堪察加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当低,因此地震本身带来的伤亡应当比较有限。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该地区已经宣布了紧急状态,更进一步的损失数据暂时还不清楚。

    (俄罗斯媒体报道:该地区已宣布紧急状态)

    现在需要担心的是地震引发的连带影响——海啸。

    这等大震能波及的地方相当之广,包括首当其冲的日本、美国阿拉斯加,稍远一点的夏威夷、美国西海岸,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甚至中国台湾地区、浙江沿海、上海,都有可能遭到海啸波及。

    (可能受影响的地区)

    因此诸多太平洋沿岸的地区都发布了海啸预警,

    包括俄罗斯、日本,北美的阿拉斯加、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海岸诸州和夏威夷,拉美的厄瓜多尔、秘鲁、智利,新西兰……

    (加州民众收到的预警短信)

    有些受影响严重地区直接组织了疏散和撤离。

    首先当然是俄罗斯,地震发生后立刻就组织了疏散。

    (俄罗斯媒体相关报道)

    根据媒体拍到的视频,洪水相当迅速地涌入了北库里尔斯克镇,冲毁了部分建筑,将其卷入内陆…

    (附近拍到的洪水视频)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地震强度大到人无法站立,多座建筑物和管道遭到严重损坏。

    前后四道巨浪袭击了北库里尔斯克这个港口小镇,淹没了一家鱼类加工厂,部分船只被掀翻。

    该镇镇长对俄媒表示:“最严重的海浪是第三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摧毁了港口的基础设施,所有小型船都被冲进海里,现在漂浮在海峡上,还有一些船冲到了陆地上。”

    无人机拍摄到的画面显示,巨浪淹没了大约200米的陆地。

    (灾区航拍画面)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稍晚时候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说:

    由于预警系统及时发挥了作用,民众及时得到了疏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不错,目前无一人死亡,算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俄罗斯官方消息:目前暂无伤亡)

    除俄罗斯外,受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日本了。

    因为日本离堪察加实在太近,尤其是北海道和本州,今天日本的各大媒体、电视台发布了大量预警消息,多达21个县的207个城镇的居民收到了疏散令,影响人数超过了190万人。

    (日本电视台播报的预警信息)

    (东京市中心的游客正在观看电视转播)

    所以今天准备去海滨公园玩的游客,基本都败兴而归,赶紧跑回去避难了…

    (海滨公园撤离的游客)

    许多海滩变得空无一人,只剩一些巡逻的警卫队…

    (空无一人的海滩)

    (海滩上指挥人撤离的巡逻队)

    不过,不得不说日本对于海啸、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还是相当完善的,民众很快就跑到了高层建筑楼顶,也没啥人慌乱。

    (高层建筑上的民众)

    大家都比较淡定,主要关心的是纳凉…..

    (基本都躲在阴凉处)

    颇为值得吐槽的是,今天东京电力公司还发了一封声明,说因此次海啸预警,福岛核电站对核污水的排放已经暂停,以确保“绝对安全”。

    毕竟地球上次大震就是在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也是因此发生,两件事倒是达成了奇妙的呼应……

    (东京电力公司的声明)

    言归正传,今天海浪已经抵达了日本沿岸,但造成的影响远低于预期。

    日本气象厅记录到,第一波海啸抵达的地点在北海道东岸的根室市,高度仅30厘米。

    有无人机镜头记录了北海道的海浪,不算特别夸张,至少比预想中好很多。

    (北海道的航拍画面)

    日本今天最高的海浪是在本州北部的岩手县久慈港记录到的,高度为1.2米。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日本气象厅已经取消了全国所有的红色警报,但大部分地区仍保留黄色。

    (日本气象厅的原图)

    日本政府首席发言人林芳正表示:

    全北海道仅报告了一例轻伤,是一位60岁的女性在撤离时绊倒了……

    但是也有日媒报道,三重县熊野市有一位58岁女性在开车避难时意外坠崖,已经过世了。

    (一58岁女性坠崖身亡)

    然后还有夏威夷。

    今天早些时候夏威夷州长签署了紧急命令,向疏散区居民发布了疏散令,敦促居民一定要认真对待,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

    (夏威夷州长签署紧急命令)

    包括很多航班也停了,所有进出夏威夷毛伊岛的航班都取消了。

    在檀香山,政府已命令所有商船撤离港口…

    (檀香山命令所有商船撤离港口)

    预警发布后,沿海地区的大量民众纷纷驾车逃往地势更高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堵车。

    (夏威夷部分城市严重堵车)

    包括在海滨浴场,也有警车专门过来通知,游客们很快都带着私人物品撤走了。

    (游客收拾东西离开)

    不过就像日本一样,夏威夷实际受到影响并不大。

    当地时间晚上7点半左右,第一波海啸抵达了夏威夷艾岛,8点左右,夏威夷北岸最高记录到一道约1.8米高的海浪,东北部则有一道1.5米高。

    据最新的记者会,夏威夷基本没受到什么损失,只有一家酒店周围遇到了一些洪水。现在疏散令已经解除,居民已经可以回家了。

    (疏散令已经解除)

    最新消息是:夏威夷的预警级别已经由“Warning”降到了“Advisory”,也就是从“红色警报”降到了“黄色警报”。

    换言之,居民仍应远离海岸,保持安全,相关部门也会保持审慎观察,但应该不会有太大变数了。

    (警报级别已经下调)

    北美也上演了类似的剧本:

    阿拉斯加首先是发布预警,但现在的最新消息是:部分地区连黄色预警都取消了,还剩中、西阿留申群岛的部分地区仍然保留黄色预警。

    (部分黄色预警已经取消)

    西海岸诸州这边,目前录得最高的海浪是3.6英尺(1.1米),发生在加州最北端,和俄勒冈交界处的新月城(Crescent City)。

    最新消息是:加州部分地区已经取消了黄色预警,比如洛杉矶就已经解除了危险,但旧金山仍处于黄色预警中。

    (加州部分地区也已经取消黄色预警)

    总的来说,西海岸受到的影响似乎也不大。

    我国也在今天中午对上海、浙江和台湾发布了海啸黄色预警。

    (来自@央视新闻)

    不过到今天傍晚,浙江、上海的警报均已经解除,只剩我国台湾东部受影响的概率还比较大。

    (来自@新华社)

    总的来说,虽然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国家地区都紧张了一下,但目前看来,地震和海啸真正造成的影响……比较有限?

    到今天稍晚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海啸警报都已经解除,或调低了评级,倒是南美的秘鲁和智利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智利国土几乎全部沿海,目前政府已经发布了红色海啸警报,启动了全国疏散程序。

    预计当地时间上午10点左右,第一波海浪将抵达。

    希望他们也和其他国家拿到的剧本一样,是雷声大雨点小吧。

    (秘鲁和智利可能受影响较大)

    总的来说,这次事件算是虚惊一场,仅震中地区遭遇了比较严重的财产损失,唯一公开的死亡记录就是日本那位坠崖身亡的女子。(这也太倒霉了……)

    其实也挺不错,毕竟虚惊一场总好过真正受灾受难。

    目前危机仍未彻底解除,希望大家无论在哪,都可以平安度过。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952945/russia-earthquake-tsunami-warning-millions.html

    https://www.cnn.com/world/live-news/russia-japan-tsunami-earthquake-hnk-intl-07-30-25?t=1753879701582

    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live-blog/live-updates-hawaii-tsunami-warning-hours-russia-earthquake-rcna221881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