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特朗普和美国名校之间的争斗闹得沸沸扬扬,如今到了下半年,终于开始有了阶段性的进展。哥伦比亚大学掏钱了事,支付了2.21亿美元的和解金,哈佛也传出愿意出高达5亿美元买平安。
看起来风波正在平息,但其实透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美国大学,越来越像一门生意了。
曾经象征自由与独立的顶尖高校,如今也要靠花钱摆平的方式自保。哥大、哈佛到底是花钱买自由,还是在和“恶魔”做交易呢?

5亿美元?哈佛与白宫的终极博弈
在和特朗普政府的长期对抗中,哈佛大学一直展现出强硬姿态,赢得不少支持者的好感。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哈佛被视为敢于与川普压力正面对抗的代表。
但这场持久战打到如今,即使是哈佛,也显露出疲态。在高压面前,哪怕是最顶尖的大学,也不过是风暴中的弱势群体。
前不久,哈佛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达成一项协议:如果未来国际学生无法顺利入境美国,将可以选择前往多伦多大学学习,这一安排似乎是哈佛在为可能继续恶化的局势做准备。

图源:Harvard Crimson
据多方消息,哈佛大学已经表示,愿意支付高达5亿美元来终结与联邦政府之间的纠纷。
这笔金额远远超过哥伦比亚大学上周与白宫达成的2.21亿美元的和解款,成为目前美国大学在冲突中付出的最大代价。

图源:New York Post
事件要追溯到今年4月,哈佛大学因联邦政府无预警地中止其数十亿美元研究资金,愤而将政府告上法庭。
这场法律大战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的种种不满,比如招生政策,过于强调DEI;对校园内反犹主义事件处理不力;还有部分教职员工立场激进。
特朗普政府认为,这些问题正在破坏校园秩序,影响美国价值观,试图重塑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
近期,双方谈判已经进入胶着阶段,《纽约时报》在7月28日的报道称,哈佛愿意支付5亿,但拒绝直接付款给政府。

图源:New YorkTimes
特朗普方面态度也很强硬,他表示,如果哈佛不愿支付数千万美元,他将否决任何协议。
其实,比赔款金额更棘手的是外部监督机制的引入,白宫希望复制哥大模式,引入外部监督机制,长期监管协议执行情况。
相比之下,哈佛就没那么容易妥协,因为这可能成为侵犯学术自治的先例。
哈佛校长艾伦·加伯早在4月就表示,政府无权决定一所私立大学可以教授什么、招收谁、研究什么。

图源:X
双方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也没有更多细节公布。
在哈佛看来,即使官司打赢了,也难免在特朗普任内继续受到打压。与其如此,不如通过一次性的高额赔偿换取短暂的平静日子。
这场纠纷表面看是和解谈判,但本质上,是一场关乎学术自治、政策干预和大学治理边界的拉锯战。
哈佛的最终态度,将很可能决定未来其他大学是选择低头妥协,还是继续据理力争。

哥大花钱买平安,滑跪支付2.2亿赔款
相比于敢于硬刚的哈佛大学,哥大选择了一条更现实、也更保守的路线。
在更早些时候,哥伦比亚大学就已经和特朗普政府达成了和解协议,三年支付总额2.21亿美元,换取被冻结的16亿美元联邦经费重新解冻。
这一滑跪式的妥协,虽然让哥大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在川普政府压力面前的一次明显退让。

图源:Columbia Spectator
校方声明称并没有承认过失,协议不干涉学术事务,继续保留自主权,但仔细拆解细则就可以发现,哥大在很多敏感议题上都作出了实质性让步,包括:
引入联邦监管团队,半年一次报告整改进展;
全面改革学生纪律制度,对参与抗议的学生严肃处理,已经有数十人面临停学或开除处分;
课程内容审查,中东研究项目由副教务长监管,要确保观点平衡;
取消基于DEI项目的偏好性政策,废除种族配额导向的招生机制;
在国际学生招生上,要加强国际学生的背景审查,新增入学动机调查将会成为新操作;
学校还要向联邦政府共享国际生违法违规数据,所有被停学、处分、涉及移民签证问题的国际学生信息将实时上报政府。
这些条款在学术界引发巨大争议,有学者直言学校出卖了学术自由,也有声音认为这是在当前环境下的务实自保。

图源:Columbia Spectator
哥大的选择其实并不难理解,2024年底起,特朗普政府就大刀阔斧清查各大高校,理由大致包括反犹主义泛滥、DEI项目违反联邦精神、非法移民保护机制等。
2025年3月,哥大成为第一个开刀的对象,4亿美元拨款被立刻冻结,紧接着是高达12亿的其他经费一并封存。
按照当年预算测算,这笔钱占哥大联邦资助总额约8%,直接危及其多个研究项目与医学院运转。

这些经费对学校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研究项目,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排名。
迫于无奈之下,哥大最终选择以退为进,花钱买平安,保住经费换来一线生机。
相比那笔2.21亿美元的巨额和解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协议对招生制度带来的深远影响。
因为这不只是哥大的事,如今这份协议,已经被大家视为未来特朗普政府与哈佛等精英大学和解的新模板。

深陷泥潭的美国名校,正在向国际学生求救
最近,南加州大学和杜克大学也成为特朗普的最新整治的目标。
媒体报道称,又有8所学校近期宣布了将因为财政原因开始裁员,并缩减项目预算。

图源:Higher Dive
特朗普的大锤还没有停止,所有大学都在这场风暴中瑟瑟发抖。
虽然哥伦比亚大学支付2.21亿美元和解款,哈佛大学谈判中也提出的高达5亿美元和解金额,可能会获得一时的风平浪静,但背后更揭示出一个严峻现实:美国顶尖高校正面临更沉重的财政危机。
当前美国高校普遍面临三大财政压力:一是政府拨款持续紧缩,尤其是对私立高校的联邦资助,审查越来越严格;
二是捐赠收入波动,在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校友基金难以支撑;
三是运营成本高居不下,包括教师薪资、科研开支及校园安全投入等,都让高校财政不堪重负。

图源:CNN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高校纷纷把目光投向国际学生,以弥补收入缺口。这对有意赴美留学的家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大学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不得不扩招支付能力更强的国际生。
比如今年二月,耶鲁大学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本科每年将增加100名学生,整体本科新生的规模将达到1650人,本科生总数达到6600人。
斯坦福大学也在4月份宣布本科新生和转学生人数将增加约150人,是斯坦福大学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扩招本科生。

图源:Stanford Daily
南加州大学在2025fall就已经开始疯狂招收国际生,在中国内地录取了近500人,比24fall增加了三分之一。
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南加大整体扩招了600多名新生,其中超过400个名额分配给了国际学生。
在招生政策上,南加大三年前增加了EA,今年在再次增加了商科和会计的ED批次申请。

图源:Daily Trojan
名校扩招学生规模,必然会带来录取标准上的松动,过去一些大学爆出负面新闻时,当年的申请人也会出现小幅减少,录取概率反而提高了。
这就让更多留学生在申请竞争降低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功被心仪的大学录取。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财政紧张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首先是学费上涨。为了填补预算缺口,不少高校已经或正在酝酿提高学费。
年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削减科研资金后,多所大学通过涨价方式填补,对留学生而言,整体成本进一步抬高。

图源:chronicle
其次是奖学金缩水。高校在预算紧缩的情况下,最先砍掉的就是国际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进一步推高留学门槛。
不过面临财政压力的大学可能会减少奖学金的支持,也间接劝退了一些因经济原因放弃申请这些大学的竞争者。
但最影响留学体验感的是学术资源的削减。课程压缩、研究项目终止、冷门专业停办等现象已开始出现,学生可能不得不放弃原本计划的学术方向,重新规划学业路径。
可以预见,如果高校资金持续紧张,未来将有更多大学被迫加入扩招的行列。
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危中有机的美本留学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