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周刊《国际快报》(Couriel international)报道,7月25日在华上映,讲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并获得了官方媒体的大力宣传。然而,少数网民却提出了担忧:这是否是一种“仇恨教育”?与此同时,中日两国接连发生本国公民在对方国家遇袭事件,引发对民间极端情绪升级的担忧。
票房大捷,刷新纪录
据《Couriel international》报道援引中国官媒中央电视台报道,截至8月1日《南京照相馆》上映八天,票房收入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约1.2亿欧元),成为“自2025年农历新年以来首部突破此票房大关的影片”。农历新年通常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1937年12月,日本侵华军队攻占南京。当时,15岁的少年罗进是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学徒。两个月后,他在冲洗一名日本军官带来的两卷胶卷时,意外发现了日军士兵犯下暴行的照片,内容包括屠杀、强奸妇女和抢劫。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网站称,“他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了数十张照片,并从中挑选出16张,装订成册。”这本相册在1946年2月的“南京审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法庭将日本战犯绳之以法。如今,这本相册被保存在江苏省省会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
“日本人是残忍的”
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南京照相馆》引发了热议。央视电影频道官方平台“1905电影网”欣慰地报道称:“88年前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的真相,终于通过电影《南京照相馆》揭示!”文章描述道,观影结束后,“影院里并非喧闹,而是陷入了沉默”。
尽管一些人担忧影片中的暴力画面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但央视六套的网站仍刊登了一些家长的言论。一位家长表示:“我的孩子告诉我,他看懂了,他会永远记住。”
舆论迅速升温。7月27日,中国著名异议人士李英(化名)在X平台上透露,在电影散场后,一名年轻母亲对她的女儿说,要杀死日本人。母亲问道:“你现在知道日本人有多残忍了吗?”小女孩哭着回答:“知道了。”
隔天,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巨头,如《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段视频短片,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根据中国共产党喉舌的说法,河南一名9岁男孩在看完《南京照相馆》后,“回家后自发地撕毁了自己珍藏的日本漫画。”
官方媒体的宣传攻势
报道注意到,尽管新华社在7月29日迅速“隐藏”了这段视频,但其影响已不可小觑。李英在X平台的另一条帖子中指出:“多位中国博主展示了他们的孩子在看完电影后,销毁了他们的奥特曼卡片(日本科幻电视系列剧)。”他谴责某些媒体利用“种族仇恨”来博取关注,并呼吁“不要让孩子的纯真成为某些媒体的工具”。
与李英一样,博主“深夜一只猫”也在7月29日通过微博,表达了他对官方媒体煽动仇恨的不满。这位博主认为,“漫画是中日两国人民交流的产物,也承载着孩子们的记忆。”他写道:“毫无疑问,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他谨慎地继续写道:“我们牢记历史是为了维护和平,防止新的悲剧重演。绝不是为了激发甚至煽动仇恨。”
官方反驳与现实暴力
即使提出“仇恨教育”质疑的网民措辞谨慎,但官方媒体驳斥了这一指控。《环球时报》在7月30日的社论中谴责了针对电影及其团队的“网络霸凌”,并指责网民“将历史纪念污名为‘仇恨教育’”。这份民族主义报纸赞扬了这部电影,称其为“一部重要的反种族主义艺术作品”,它“超越了传统上‘原谅’或‘理解’侵略者的常规做法”。
《国际快报》这篇报道最后强调出,在《环球时报》社论发表不到24小时后,《日经亚洲》报道称,“一名日本母子在江苏省苏州市遭到袭击”。尽管日本媒体表示遇袭母亲受伤但没有生命危险,但也回溯了该市另一起袭击事件。2024年6月,一名中国男子持刀袭击了一辆日本校车,“一名试图阻止袭击者的中国随车老师被刺身亡”。几个月后,这名52岁的中国袭击者被执行死刑,但此事件在社会上并未引起太大波澜。
值得关注的还有,近来中国方面也传出两起恶性攻击,据新华社报道,周四(7月31日)在东京地铁神田站附近街头,两名中国公民同日突遭四个陌生人持铁管袭击致重伤,嫌犯还在潜逃。此外,一名中国游客周三(7月30日)晚间在大阪府西成区街道上遭勒颈抢劫并受伤,嫌犯已被逮捕。
中国近期推出抗战相关影视作品,并将在9月3日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有日本舆论担心,中国反日情绪可能再次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