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邮报》特约专栏作家John Rapley发表专栏说:如果要一句话总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内与世界开展的贸易战,那就是——他确实在伤害其他国家,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到目前为止,媒体对他的贸易谈判报道方式如同拳击比赛,记者们争论每一场“较量”的胜负归属。特朗普屡屡羞辱他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对欧洲人——对他们征收高额关税,而他们却对美国产品降税——媒体时常以“摔角秀”的方式进行渲染,仿佛特朗普在上演一场“狂野摔角”。
但这并不是评估损害的恰当方式。
更关键的问题是:特朗普宣称贸易战将恢复美国经济健康、带回制造业岗位,这些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
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增长放缓,制造业复兴未现
本周公布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报告显示,虽然第二季度出现反弹,但这只是由于贸易周期性的再平衡所致。到目前为止,今年美国经济的年化增长率刚刚超过1%,而拜登政府最后六个月的增速为2.8%。
更糟糕的是,报告的“深层数据”揭示了令人担忧的趋势:消费增长正在放缓,若维持这一速度,2025年余下时间美国经济几乎不会扩张;企业投资下降,这直接挑战了特朗普声称其关税政策和所谓“大美丽法案”能刺激企业支出的说法;出口下滑,说明面对美国的贸易壁垒,其他国家正选择转向别处做生意。
而这一切发生时,特朗普的新关税还未全面生效。最新研究发现,原本由外国出口商承担的一小部分关税成本如今几乎完全消失。换句话说,特朗普声称让其他国家“承担关税”,实际上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将承担更高税负。

削弱增长的“双重打击”在路上
随着关税真正生效,后果即将显现——要么是物价上涨、消费减少;要么是企业利润压缩、投资减少。无论哪种情况,都将给美国经济原本就放缓的增长进一步“踩刹车”。
对华施压反成“送人头”
特朗普声称要在对华贸易中加强美国地位,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超出预期地以年化5.2%的速度增长。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外部环境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不降反升,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的应对策略并非像英国或欧洲那样“绥靖”特朗普以保住美国市场,而是选择主动分散贸易对象。尽管对美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但中国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甚至其宿敌印度的贸易却大幅增长。
中国趁美国“后撤”填补全球空白
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事务上的撤退趋势日益明显:关闭国际开发署(USAID)办公室、削减国务院预算等,都让中国获得了全球扩张的空间。
与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对来自非洲的进口全面免税,因此正在成为非洲许多快速发展国家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在迅猛推进,仅今年上半年就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超过1240亿美元。

特朗普没有真正的战略,只有“找软柿子捏”
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战略”。他像个校园恶霸,挑那些会退让的对手下手,避开任何敢于还手的对手。
因此,那些最亲密的盟友,如欧洲和日本,在放下防备后反而被特朗普肆意“欺负”;而中国则采取强硬立场,吸引他国靠拢。结果,在与北京的谈判中,特朗普反而处于下风,例如他解除了对华芯片出口禁令,但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回报。
至于欧洲和日本的“退让”,很可能只是战术性的暂避锋芒。他们也在寻求降低对美依赖。尽管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中充满了“将加大对美投资与采购”的承诺,但没人真把这些“保证”当真——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承诺连文件都没签一张。
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却是“最大输家”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中国赢了这场贸易战。说到底,没有任何国家真正得益。凡是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几乎包括所有国家)都遭受了损失。中国本身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如消费疲软、制造业产能过剩,这些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制约其增长。
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晰:美国,正在成为这场贸易战中最大的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