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偏头痛」吃药就好? 不当用药恐致报复性头痛 影响年轻人生产力

    全台约200万人有偏头痛,对社会经济负担、国家GDP造成怎样影响,专家呼吁健康投资刻不容缓。(本报数据照片)

    年轻人偏头痛很常见,不少人直接买止痛药,药物虽然能压抑症状,但过度使用可能引发「报复性头痛」,或是造成药物滥用。成功大学药学系教授欧凰姿指出,根据德国WifOR研究机构推估,偏头痛每年对台湾造成相当于GDP 2%的生产力损失,经济冲击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

    台湾的偏头痛盛行率9.1%,推估约200万人深受其扰,起偏头痛好发年轻、有生产力的青壮年族群,18至50岁患者占了7成。欧凰姿表示,多数人对偏头痛的迷思,包括「痛了再吃止痛药就好了,不需要预防」、「头痛是很普通的症状,请假太小题大作」。

    欧凰姿说,偏头痛不仅是头痛,是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严重发作时,可能会导致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需要请假休息,确实会影响劳动力。偏头痛好发于女性,且造成女性无酬工作的损失是男性的10倍;台湾偏头痛的疾病负担已超越日韩,造成生产力损失约GDP2%,值得关注。

    偏头痛伴随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应列为公共健康优先议题,近来临床建议指出,若每周发作一次以上或每月头痛超过4天、影响生活,或止痛药效果不佳,应接受神经专科评估,启动预防性治疗,以降低反复发作与失能风险。不过,许多人认为偏头痛是症状,常自行服用止痛药缓解,并未接受妥善的诊断与治疗。

    欧凰姿呼吁,政府应将偏头痛纳入健保给付与预防性治疗体系,降低青壮年因病失能与离职的风险。偏头痛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越心血管疾病,且伴随焦虑、忧郁、失眠等较高的心理健康风险。尤其,偏头痛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薪工作损失包含请病假、效率下降,无酬工作损失则影响家务、育儿等。

    偏头痛的治本,着重于预防性治疗药物,定时服药帮助频繁发作的患者稳定症状,另积极治疗,以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严重性、时间长短。欧凰姿提醒,每周止痛药吃超过2次以上,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头痛」,而长期服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s)不仅可能降低药效,亦造成胃肠不适,甚至增加肾衰竭风险。

    临床观察,成功预防偏头痛,显著减少6个月内医疗利用与花费,包括门诊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医疗费用。反复发作却常被忽视的偏头痛,正默默侵蚀台湾青壮年人口的健康与工作力。欧凰姿认为,唯有将疾病预防视为投资而非支出,重视影响青壮年就业与健康的疾病风险,才能减少失能与就业中断。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