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国人制造的“Made In Italy”改变普拉托(组图)

    意大利普拉托是欧洲最大的成衣制造中心,近年因为“血汗工厂”与“衣架战争”等争议成为焦点。数十年来,中国移民前仆后继来到普拉托,成为许多国际名牌与快时尚品牌在当地的生产主力。他们在这里经历了哪些机遇与挣扎?

    华人移民为普拉托带来新面貌,迅速累积自身财富的同时,近年也引发不少争议。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走在普拉托(Prato)老城区,喷泉、石板路、罗马天主教堂等景色仍是典型的欧洲模样,但步行10分钟至围墙外的Via Pistoiese和Via Fabio Filzi大街,却彷佛瞬间穿越到数千公里之外的中国小县城。

    四处可见“温州金行”、“沙县小吃”等简体字招牌与广告,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超市贩售五花八门的中式食品与杂货,普通话与方言声此起彼落,来来去去的都是东方面孔。

    “对我来说是还蛮错位的感觉,就是像中国的县城,三、四线的,甚至是可能以前90年代、2000年的那种样子。视觉上确实是很不一样,蛮震撼的。”旅居意大利多年的中国艺术家郑宁远这样形容自己10年前第一次来到普拉托的印象。

    普拉托是欧洲最大的纺织工业重镇,Prada等高端名牌与许多快时尚品牌,在这里都设有生产基地。撑起“Made In Italy”标签的生产主力,是过去数十年涌入这座小城的大量中国移民。

    “那个时代欧洲像天堂一样。”来自浙江丽水的李秋(化名)在2007年来到意大利,她的亲戚在上个世纪末来到意大利从事纺织工作。她说,在那个年代,身边的人都是“赚著大把欧元回去”,她追随著“意大利梦”来到普拉托,一开始也做纺织女工,7、8年后攒够钱,就在城内开了一间中餐馆,一直经营到现在。只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政策也抓得紧,生意没有以前好做。”

    普拉托唐人街的景色,常被形容像是中国小县城。图像来源: DW

    中国移民如何改变普拉托?

    普拉托是意大利中部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首都罗马与托斯卡尼大区的首府佛罗伦萨。从佛罗伦萨搭乘火车到这里,车程不到一个小时。

    中世纪以来,这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意大利、甚至全欧洲的纺织工业重镇,但在二战以后因为全球化竞争、年轻劳动力流失、现代化等挑战一度没落。

    直到1980、90年代,第一批来自中国温州的移民来到普拉托,他们从空荡的纺织厂房与仓库里看见翻身的机遇,透过低廉的劳动力与高速的生产效率,将普拉托过往以布料为主的传统工艺生产模式,转为以成衣为主的“快制快卖”模式;这套成功的“中国模式”在2000年后,持续吸引其他来自福建、东北的移民前来“淘金”。

    如今,普拉托已经是华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欧洲城市之一。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有超过2.7万名华人居住在普拉托,占当地总人口将近15%,这还不计入非法移民的黑户数字。浙江温州人是这里最大宗的华人移民。

    普拉托已经是华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欧洲城市之一。图像来源: DW

    高端或低端?中国人制造的“Made In Italy”

    华人移民为普拉托带来新面貌,迅速累积自身财富的同时,近年也引发不少争议。

    从工人到老板,中国移民逐渐主导普拉托的纺织工业。有意大利本地声音批评,中国移民涌入不只冲击了当地人的工作机会,甚至渐渐把这座意大利城市变成了“中国城”。

    舆论也出现了另一种思考:当中国人来到意大利,从中国进口低价的布料、聘请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工,生产出来的时装产品究竟有几分“Made In Italy””被市场赋予的“高端”精神与质量?

    根据欧盟与意大利法规,要符合“Made In Italy”標准必须遵循“最终实质转变原则”,也就是要在意大利进行最后的主要重大加工,使产品成为一种新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商品,才可以被标示为“意大利制造”。

    法律解释存在灰色地带,加上监管执法困难;盡管普拉托的成衣制造有些是从中国进口原料或半成品,但因为在意大利境内完成最后的关键加工,比如剪裁与裁缝等,仍被贴上了“Made In Italy”的标签。

    郑宁远认为,透过“是不是中国人生产”来断定产品是高端还是低端,很可能陷入种族主义的叙事,“好像是说中国人总是会生产这些廉价的东西”。

    他指,自己认识一些中国纺织业者,“是希望全部都是合规的,而且可能做很高质量的产品”,但普拉托的纺织产业之所以能够在欧洲持续生产相对廉价的产品而不被去本地化,“这个代价就是移民的代价”。

    “意大利制造”被市场认定为“高端时尚”的代表,但这个标签的内涵与標准正经历检视。图像来源: DW

    “血汗工厂”与“衣架战争”

    普拉托的纺织产业因为“血汗工厂”与非法黑工的争议,长年受到批评。2013年,当地一间华人成衣厂发生火灾,造成7名中国工人死亡。盡管政府加强了对华人工厂的管控,但10年来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Politico报道,在意大利,居留许可通常跟雇佣合约挂钩,许多移民为了留在意大利,被迫接受兼职或非正式工作,遭到剥削;非法移工的劳动情况可能更加恶劣。

    近日呼吁罢工的“Sudd Cobas”工会称,普拉托的纺织工人每週工时可达84小时,但月薪却可能只有800欧元。许多人积极寻求工会保护,却因为恐惧和法律弱势而陷入窘境。除了中国劳工,也有来自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工面臨类似处境。

    普拉托的“Made In Italy”标签因此被批评,为了维持市场需求而牺牲企业道德。与此同时,近年这里的中国黑帮争夺战也越演越烈。

    普拉托的中国移民劳动处境普遍不佳,当地成衣产业遭质疑为维持市场需求而牺牲企业道德。图像来源: DW

    法新社今年8月初报道,过去几个月以来,普拉托的华人工厂发生数起殴打、纵火事件。意大利警方称,当地黑帮正激烈争夺价值超过1亿欧元的衣架与成衣运输市场。

    今年4月,华人黑帮人士张大勇(Zhang Dayong,音译)在罗马遭到枪杀,此案被怀疑与“衣架战争”有关。有报道指出,张大勇来自浙江温州,在普拉托有著广泛的业务。普拉托检方近日表示,被枪杀的张大勇是华人黑帮头目张乃忠(Zhang Naizhong,音译)的副手,而张乃忠掌控了普拉托的运输业务。

    普拉托的纺织产业高度仰赖中国移民运作,长期充斥违规与贪腐。由于中国黑帮将许多非法移工带入普拉托,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黑工也因为恐惧而不敢发声。

    “我是谁”的认同与融入

    “Made In Italy”标签因为“血汗工厂”与“衣架战争”蒙上阴影,背后的族群融合与身份认同问题也不时浮现。

    来自浙江、经营中餐馆的李秋说,自己刚来时一句意大利语也不会说。几十年过去,普拉托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她不打算回去中国,不只因为“竞争太大”,她的子女也早已在意大利落地生根。

    来自福建的郑宁远从2019年开始陆续对普拉托田野调查,尤其关注当地的移民与工人议题,曾将这里的华人故事与记忆拍摄制作成纪录片。他指,当地的华人家庭很常面臨的情况是:如果子女是在意大利语的环境下成长,很有可能因为不会说中文,而没有办法跟父母沟通;如果是在中国长大再接过来普拉托生活,可能中文很好,但因为不会说意大利语而难以融入。

    对他来说,族群融合应该是双向的事情。他说:“意大利在90年代之前不是移民国家,这种多元的文化或者多元的族群,对于意大利社会是一个新的东西,所以这另外一方面反映意大利其实对于移民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对于如何治理,或者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给意大利的当代文化提供更多空间,其实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普拉托的华人移民子女也面臨身分认同困境。图像来源: DW

    华人移民潮很大程度改变了普拉托,过程中,移民自己以及中国本身也在经历变化。

    “不管是(温州)青田还是文成,这些地方其实都在变化。每次去中国,在一个微观的层面,可能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而且它有可能是越来越疏远。可能几年不回去,就感觉不像自己的家乡了。”郑宁远说。

    “很多人觉得他们是中国人,但是有些时候他们又会觉得,他们其实更像意大利人。比如问他们,你觉得你是不是中国人?但是你会回去吗?他会说,我认同我是中国人 ,但是我可能这辈子就生活在意大利了,我回去可能也不习惯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