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美国“Defence-Blog”等多家网站,援引乌克兰国防情报局消息,称乌克兰再次使用无人艇运输无人机群,在克里米亚半岛取得重大战果——首次摧毁俄罗斯最先进的S-500防空系统序列中,最关键的91N6E预警雷达,同时还有若干附属设备被摧毁。
▲“Defence-Blog”网站刊载的现场截图
这其实不是S-500第一次遇袭,早在2024年6月下旬,乌克兰就声称使用“海马斯”,炸毁了进驻占科伊机场的一套S-500。但当时只展示了非常模糊的发射器残骸,并没有得到外界认可。相比之下,这次91N6E预警雷达的残骸还算清晰,特征也比较明显,意味着这套S-500丢掉了最核心的设备。相比于之前俄罗斯对S-500的高调吹捧,尤其是来自绍伊古“人类最强防空系统”的评语,这个结果显得相当尴尬,但要是考虑S-500的发展历程,倒也不让人意外。
▲如今的S-500显然配不上“人类最强防空系统”的标签
S-500起源于本世纪初石油价格暴涨之际,属于和苏-57一起立项的高端国防项目。其和后来名声大噪的S-400,没有直接技术关联,本质上属于S-300V反导系统的进阶装备,只是将载具从履带式换成更灵活的轮式。到2019年S-500完成最终测试,俄罗斯骄傲地宣布这是“人类最强防空系统”。其搭载的40N6M超远程拦截弹,对飞机最大拦截距离为480千米,77N6N拦截弹主攻中近程弹道导弹,有效交战距离150千米。最传奇的当属77N6N1,搭载了小型核战斗部,主要用于700千米内反卫星作战。
▲S-500身上能看到浓郁的S-300V系列痕迹
将防空、反导、航天作战,甚至是反高超音速融于一身,又在2018年完成了481千米的超远程拦截试验,S-500从数据上来看,真称的上是“人类最强”。但该系统自从2021年正式交付空天军,拱卫莫斯科以来,未建寸功。俄乌战争爆发之初,面对“圆点-U”弹道导弹、“海马斯”逞凶,前线反导/防空系统无力拦截的局面,俄罗斯内部一再要求S-500出战解决危局。“金刚石”设计几经波折,最终扭扭捏捏地承认,“S-500仍未达到目标作战状态”,所谓成军拱卫莫斯科,也不过是糊弄之词。
▲S-500测试数据确实不错,但实战表现极差
S-500耗费这么多资源,却无法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局面,是俄罗斯国防部无法接受的。但“关键设备尚未经过测试”又是难以逾越的天堑,经过反复博弈后,最终是俄罗斯国防部出面,在2024年初宣布将S-500一分为二,拆成防空、反导两个子系统。说白了,就是放弃最初勾勒但无法实现的大一统作战理念,先把技术难度较低,积累也相对丰富的防空系统拉上前线,需求相对较低、技术难度大的反导系统则放在一边。但这个看起来务实的做法,严重缺乏实际意义。
▲S-400生产线非常成熟
S-500最强的40N6M防空导弹,本来就是基于S-400搭载的40N6演变而来,在后者生产、使用体系非常成熟,前者还得从头开始,又没有出现质变的情况下,空天军根本没有推动S-500防空版量产的动力。因此,真正部署到克里米亚半岛,拱卫那座著名大桥的S-500,也就是拼凑出来的样子货,主要用来平息内部质疑,并没有真正的战斗力(据说去年6月S-500首次实战时,10枚来袭制导火箭弹漏掉了8枚)。现在被无人机偷袭重创,也真就是合情合理。
▲苏-57耗费的资源比S-500更多,实战表现也同样不佳
S-500、苏-57和T-14,这都是俄罗斯雄心勃勃,用来打造下一代军队的核心武备,各个纸面数据听起来吓人,被赋予的标签也相当凌厉。但真遇到俄乌战争的实战考验,没有一个能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它们。而从这些装备也能窥见俄罗斯军事产业凋零衰败,基本没有打造新鲜血液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