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内朋友视频,问我“你们加拿大中产到底住什么房子啊?”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正好前阵子因为邻居挂牌卖房,我们小区的房子视频在网上火了一把,索性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我们这种普普通通的独立屋生活。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我们搬到这个社区已经快五年了。当初选这里,纯粹是因为学区还行,离老公上班不算太远。谁知道这一住,就慢慢有了家的感觉。

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最治愈
我特别喜欢我们家的门厅设计。推开厚重的木门,挑高的天花板让整个空间显得特别敞亮。左手边是个小小的换鞋区,右边墙上挂着一家四口的照片墙。每次下班回家,看到暖黄的灯光从客厅透出来,心里那种“终于到家了”的感觉,真的很治愈。
“家不需要多大,但一定要有光。”
这是我装修时候坚持的理念。客厅朝南,下午的阳光能一直照到晚上六点。冬天的时候,我最喜欢窝在沙发上,看着阳光慢慢从地板爬到墙上。孩子们放学回来,书包一扔就往family room跑,那里有他们的游戏机和满地的乐高。
厨房里的烟火气,是家的灵魂
要说我最满意的,还是这个开放式厨房。当初装修的时候,我坚持要个大岛台。现在想想真是太明智了!早上做早餐,孩子们就坐在岛台对面写作业,一边聊着学校的事。周末的时候,老公负责煎培根,我烤面包,俩孩子打下手,虽然经常手忙脚乱,但这种鸡飞狗跳的感觉。。。就是生活啊。
记得刚搬来的时候,我还不太习惯这种开放式设计,总觉得油烟会飘得到处都是。后来发现,只要抽油烟机够给力,炒个宫保鸡丁什么的完全没问题。倒是老公学会了做西餐,说是“入乡随俗”,其实我知道他就是嫌中餐洗碗太麻烦。

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小故事
主卧朝南,早上阳光会透过百叶窗洒进来。我特意选了遮光不太好的窗帘,就是想让自然光叫醒我。衣帽间虽然不大,但足够放下一家人四季的衣服。老公总说我衣服太多,我就回他:“你的工具间不也塞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的房间各有特色。大儿子喜欢天文,墙上贴满了星座图。小女儿的房间。。。怎么说呢,就是个粉色炸弹,从床单到窗帘,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染成粉色。
最让我惊喜的是主卫的设计。双台盆真的太重要了!早上再也不用抢洗手池。浴缸虽然不常用,但偶尔泡个澡,点上香薰蜡烛,那种放松感无可替代。
地下室:我们的秘密基地
地下室是去年才装修完的。一半做了家庭影院,一半是健身区。说是健身区,其实跑步机上经常晾着衣服。。。但没关系,至少我们努力过,对吧?
孩子们最喜欢在地下室开“电影之夜”。爆米花、可乐、一部合家欢电影,这种简单的快乐,比去电影院还让人满足。有时候看着他们窝在一起的样子,我就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邻里之间的温情
前几天碰到隔壁的老太太,她告诉我他们1998年买这房子才20万加币。我算了算,现在都快翻了五倍了。但她说:“房子涨价又怎样?我们还是住在这里,还是同样的邻居,生活没什么变化。”
这话说得真对。这个社区最打动我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这种稳定的氛围。夏天的时候,大家会在后院BBQ,孩子们在街上骑自行车。万圣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认真装饰。这种平淡却温暖的日常,才是真正的加拿大中产生活。

写在最后
其实啊,加拿大的中产房子就是这样——没有国内那种“豪宅”的感觉,更多的是实用和舒适。两层楼,三四个卧室,前院种花,后院种菜。夏天剪草,冬天铲雪,一年四季都有事儿干。
但就是在这种看似平凡的空间里,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小世界。客厅里的每一个抱枕,都有挑选时的故事;墙上的每一幅画,都记录着某个特殊时刻;就连车库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工具,都见证着我们把房子变成家的过程。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不管是20万还是100万,住在里面的,都是认真生活的人。而这种认真生活的态度,才是真正的财富吧。